摘要: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近代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号淞筒,文号息霜,字叔同。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饮诸佛法海,
放大智慧光。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近代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号淞筒,文号息霜,字叔同。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李叔同(1880 - 1942),这位籍贯浙江平息、出生于天津的杰出人物,在近代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印记。他不仅是闻名遐迩的音乐美术教育家,更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和富有创造力的戏剧活动家。
幼名成蹊的他,学名文涛,号淞筒,文号息霜,字叔同。在其青年时期,便全身心地致力于临碑这一艺术实践。那时的他,满怀激情与专注,沉浸在碑帖的世界中,汲取着前人的智慧与精髓。
出家前,李叔同的书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秀丽中透着灵动,挺健中彰显着力量,潇洒中流露出不羁。其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例如,他的某些作品中,笔画的流畅与转折之处,尽显其对传统书法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创新运用。
而出家后,他的书法风格逐渐发生了转变,变得超逸而淡冶。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他内心世界和人生境界升华的外在体现。超逸之态仿佛让他的书法超脱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淡冶之色则犹如他在宁静的修行中所寻得的平和与纯净。他的作品愈发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宁静和超脱的韵味。
到了晚年,李叔同的书法之作更是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这种谨严,体现在每一个笔画的精准与规范,毫无一丝随意与懈怠;明净则让作品宛如清澈的溪流,通透而清澈;平易使人感到亲切与温暖,仿佛在与观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安详则传递出他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历经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起伏后,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他晚年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他人生智慧与精神境界的完美呈现。
李叔同,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其笔下的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饮诸佛法海,放大智慧光”这副对联便是其中之一,短短十字,却展现出独特的境界与智慧。
从内容上看,上联“饮诸佛法海”,描绘出一种对佛法深邃广袤世界的积极汲取姿态。“饮”字生动地表现出主动接纳、深入探寻的意味,将佛法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寓意着佛法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宝藏等待人们去挖掘。这表明修行者以虔诚之心,全身心地沉浸于佛法的研习与领悟之中,渴望从佛法的智慧源泉里获得滋养,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
下联“放大智慧光”则承接上联,进一步阐述了从佛法中汲取智慧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放”字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散发、传播的力量,当修行者深入佛法,领悟其中的真谛后,自身便会绽放出智慧的光芒。这种智慧之光不仅照亮了自身前行的道路,更有着辐射、影响他人的力量,能够引导他人走向智慧与觉悟。它代表着修行的成果,以及修行者所肩负的将智慧传递给更多人的使命。
从艺术手法来讲,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饮”对“放”,一个是接纳的动作,一个是释放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互呼应;“诸佛法海”与“大智慧光”,前者宏大深邃,后者明亮闪耀,在结构和意境上都完美契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体现了李叔同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精神指引,鼓励人们在佛法的智慧海洋中不断探索、学习,以获取智慧,让智慧之光在生活中闪耀,照亮自己与他人的人生之路,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启迪心灵的人生哲学。
阅读理解题目
上联中“饮诸佛法海”的“饮”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下联“放大智慧光”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请从对仗的角度赏析这副对联。
这副对联整体传达出怎样的精神内涵和人生哲学?
参考答案
“饮”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动、深入接纳佛法的姿态,体现出修行者对佛法智慧积极探寻、渴望汲取的虔诚之心。
蕴含着当修行者深入领悟佛法真谛后,自身会绽放智慧光芒,这种智慧不仅照亮自己,还能辐射、影响他人,代表着修行成果和传递智慧的使命。
在对仗方面,“饮”与“放”,一个是接纳动作,一个是释放行为,相互呼应又对比鲜明;“诸佛法海”与“大智慧光”结构相似,意境契合,对仗工整,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整体传达出鼓励人们在佛法智慧海洋中不断探索学习以获取智慧,让智慧照亮自己与他人人生道路,体现积极向上、启迪心灵的人生哲学 。
来源:泊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