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丰湖书院宋代首任山长鄭濬甫先生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17:59 2

摘要:惠州丰湖书院,是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惠州西湖之滨。西湖旧称“丰湖”,书院因湖得名。丰湖书院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彼时,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驭任惠州知州,他于郡城西南银冈岭之上,建起一座祭祀式书院 —— 聚贤堂。此堂祭祀着陈尧佐、陈偁

惠州丰湖书院,是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惠州西湖之滨。西湖旧称“丰湖”,书院因湖得名。丰湖书院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彼时,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驭任惠州知州,他于郡城西南银冈岭之上,建起一座祭祀式书院 —— 聚贤堂。此堂祭祀着陈尧佐、陈偁、苏轼、唐庚、陈鹏飞、许申、苏过、陈权、留正等曾寓居于此的贤才,以及古成之、张宋卿、陈焕等本地乡贤,共计十二人,故而又称 “十二先生祠” 。祠宇之后是晞是堂,堂上楼阁高耸,名为第一湖山楼。这座楼堂,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是惠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

宝祐二年(1254年),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胞弟刘克刚担任惠州知州时,为振兴当地文化教育,将聚贤堂改为丰湖书院。

清康熙五十五年丰湖书院图

而这座书院的首任山长,是来自福建莆田的郑濬甫,当时他身任归善县主簿。

郑濬甫,字逢源(逢原),出身于莆田著名的南湖书香世家,家中数代都以儒学为业。他学问渊雅,博学笃行,在当地颇有声名。淳祐十年(1250),他考中庚戌科方逢辰榜第四甲进士,授惠州府归善县主簿。临行前,刘克庄以诗饯行,写下《送归善郑主簿(濬甫)》:

境胜多遗迹,州贫异旧闻。雌堂方致士,矮屋可烦君。黄放无遐迩,朱勾有惰勤。岭民如见问,白首布襦裙。

时任惠州知州的刘克刚,也深知这位同乡的学识和人品,为此邀请郑濬甫兼任丰湖书院的首任山长。清光绪《惠州府志》中记载,丰湖书院山长须是“两榜品学兼优者”,且必须由惠州知府亲自聘请。知州刘克刚“简生徒有志向者讲习其中,以州学教授兼山长”。

而作为书院负责人的郑濬甫不仅博学通达,而且求真务实,讲学能融会贯通,有条有理,撰文能探求根本,文辞得体(讲学贯通伦类,属文根极体安)。著有《经史考》《论语解》《书解》《性理编》《诗骚集》《论藁》《策问论》《金虏本末》等。这足见其既是程朱理学的传承者,更有着考订经史百家的学术研究水平。

他在《经史考》自述中提到,“郑玄集六经笺传,而谈经之失,无出于玄;马迁为史笔巨擘,而记事之失,莫甚于迁。我朝诸儒接乎朱、吕氏,理义之学大明,而经史百家众说淆辞,未能尽订而归一。三礼经传于古人,均田建国之制,多闻未讲;纲目大事记于前,《史记》录加笔削,而犹多错讹。” 其中不仅体现了他治学严谨的态度,也明确了他在丰湖书院的治学方向。

在刘克刚和郑濬甫等人的努力之下,丰湖书院得以发展起来。刘克刚个人生活更是清俭,有人讥诮他自奉过俭,他则言:“吾积至万缗,则诸邑宽剩,铁醋息钱可罢矣。瘠一身以肥一群,庸何伤?”(清光绪《惠州府志》)而鄭濬甫也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选择和郡里的博士共同参与书院事务,自己担任堂长(郡创丰湖书院,请充山长。君选与郡博士,而自居堂长)。

然而不久鄭濬甫忽然得了痢疾,痊愈后病情又加重。刘克刚为他从外县请来医生,但最终没能治愈病世,享年五十岁。刘克刚为其置办棺椁衣被,痛哭哀伤,还率领同僚们凑钱助丧让他的灵柩归乡,停于某座寺庙中。

同年刘克刚不幸也因病卒于任上,在他弥留之际却慷慨解囊,捐助书院,“尚延州文学至卧内,再捐羡千缗增学舍,明日卒。年五十六“。刘克庄知晓后悲痛不已,为作墓志铭、祭文,并有《惠州弟哀诗二首》等多首诗文以寄哀思。

虽然,鄭濬甫、刘克庄在创建丰湖书院后不久就相继离世,但是这座书院其核心治学宗旨得以延续并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岭南地区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中心。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众多学子前来求学问道,为岭南大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按:关于鄭濬甫的名字多有误写,由于名字中“濬”(jùn)字难辨,常誊抄有误,如《大明兴化府志》、《八闽通志》、《惠州府志》、《归善县志》中均记载为“鄭潛甫”。现今学者们也将其写作“郑浚甫”或“郑济甫”。虽然“濬”和“浚”是同一个字的异体字,但在刘克庄作的墓志铭和南湖郑氏族谱中均为“鄭濬甫”。

文:湖山堂

附:相关文献史料

1、清光绪版《惠州府志》:年次无考三十六人 鄭潛甫 莆田人淳祐进士归善县主簿

2、明嘉靖版《惠州府志》

3、《后村先生大全集》 卷十一 《送归善鄭主簿濬甫》

4、清乾隆版《归善县志》:卷九,职官主簿鄭潛甫莆田人淳祐进士卷八学校丰湖“宝祐甲寅州州守刘克刚改为丰湖书院,……简生徒有志向者讲习其中”

5、丰湖书院图,源自网络侵删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