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如何征服非洲?看国医大师吕景山5分钟失语救治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21:30 1

摘要:在中医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用一根银针、两味中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出针灸与方剂结合的新境界;他以医者仁心跨越山海,让中医智慧在非洲大陆绽放光芒;他用六十余载光阴诠释 “大医精诚”,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人物。他,就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吕景山。

在中医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用一根银针、两味中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出针灸与方剂结合的新境界;他以医者仁心跨越山海,让中医智慧在非洲大陆绽放光芒;他用六十余载光阴诠释 “大医精诚”,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人物。他,就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吕景山。

一、少年立志:从田间郎中到中医栋梁

1934 年,吕景山出生于河南偃师的农家。13 岁那年,他拜外祖父 —— 民间中医余祯为师,在青灯古卷中开启中医启蒙。白天随师采药问诊,夜晚背诵《黄帝内经》,少年吕景山在田间地头与诊室药柜间,埋下了行医济世的种子。

1953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太原卫生学校,系统学习西医与针灸。1956 年,国家创办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吕景山凭借扎实功底成为新中国首批中医本科生。在校期间,他师从 “京城四大名医” 施今墨与祝谌予,通过侍诊抄方、整理医案,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1962 年毕业时,吕景山本可留校任教,却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山西支援地方医疗。这一去,便是六十余载扎根基层的坚守。他常说:“中医的根在民间,只有贴近百姓,才能真正传承精华。”

二、学术创新:对药对穴的双璧之光

在施今墨 “对药” 思想的启发下,吕景山耗时二十余年整理《施今墨对药》,收录药对 370 余组,填补了自南北朝以来 1400 多年药对配伍专著的空白。该书被译为日、韩等 7 种语言,销量超 15 万册,成为中医方剂学研究的典范。他提出 “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的理念,强调药对配伍需体现阴阳平衡、生克制化的中医精髓。本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构成用药建议。

受 “对药” 启发,吕景山结合针灸临床,首创 “对穴” 理论。他通过分析腧穴的协同作用,总结出 247 组对穴,涵盖 23 类治疗功能,形成《吕景山对穴》。

该理论发表于《中医杂志》1987 年第 5 期,其独创的 “无痛进针同步行针法”,将押手与刺手合一,实现 “速刺无痛、得气迅捷、针感持久”,尤其擅长治疗顽固性头痛、失语等疑难病症。

例如,1975 年援非期间,他仅用 5 分钟针刺便使喀麦隆黑人青年的突发性失语症状得到缓解,获得当地媒体高度评价。

三、仁心济世:跨越国界的医者担当

1975 年,吕景山作为我国首批援非医疗队成员赴喀麦隆。在这片疟疾肆虐、医疗资源匮乏的土地上,他用针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有位当地工人因长期高热昏迷,西医治疗无效,吕景山仅用 穴位针刺,配合中药调理,三天后患者竟苏醒如常。据中国援非医疗队档案记载,四年间,他诊治患者 4 万余人次,将针灸推向非洲大陆,为后续援外医疗奠定基础。

回国后,吕景山始终保持着 “敬命求慎” 的态度。他诊治患者近百万人次,形成 “针药结合、辨证施治” 的独特风格。他擅长运用虫类药使患者十余年顽疾半年内症状显著改善。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他提出 “寒热格拒需中介药沟通” 的理论,成功控制胃脘冷痛症状。

四、桃李芬芳:中医传承的薪火相传

吕景山始终秉持 “医道传承,首重医德” 的理念,培养弟子逾百人,涵盖中、日、韩、加等国。他创立 “吕景山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培养中医人才。其女吕玉娥传承衣钵,现任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将对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截至发稿时,2025 年 4 月,“国医大师吕景山传承工作室” 落户南京浦口,标志着其学术思想在长三角地区的深度传播。工作室将通过技术融合与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平台。

五、荣誉加身:德艺双馨的中医旗帜

吕景山先后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感动山西特别奖” 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他提出 “中医院校领导应由专业人士担任” 的提案,推动了山西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

截至发稿时,91 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周出诊、带徒,用行动诠释 “老有所乐,此之谓也” 的医者情怀。他常说:“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这代人不仅要守得住,更要传得好。”

结语

吕景山以 “一根银针、两味中药” 为舟,载着中医文化跨越山海。他的一生,是传承与创新的一生,是仁心济世的一生,更是用行动诠释 “大医精诚” 的一生。

来源:健康人生致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