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2025年古籍十大守护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01:13 1

摘要:古籍,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智慧结晶,是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无价之宝。在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如何让这些脆弱的纸本生命得以延续,如何让沉睡的文字再次唤醒时代的共鸣,成为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2025年,在中国古籍领域,一批杰出的人物和项目挺膺而出,他

古籍,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智慧结晶,是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无价之宝。在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如何让这些脆弱的纸本生命得以延续,如何让沉睡的文字再次唤醒时代的共鸣,成为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2025年,在中国古籍领域,一批杰出的人物和项目挺膺而出,他们在收藏、研究、传播、保护等各个环节倾注心力,共同构筑起守护古籍的坚实防线。他们是新时代的古籍守护人,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古籍重焕生机的壮丽篇章。

1. 专注精品,以藏立馆:金亮与下沙奥莱美术馆

金亮,以其对精品古籍的极致追求,成为2025年古籍收藏领域的焦点人物。他在浙江下沙奥莱购物中心创办的下沙奥莱美术馆,在2024年底成功举办了“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展览,近150件展品中,孤本、珍稀善本荟萃,近百件首次公开展出,涵盖唐宋至明清,形式多样,文种丰富,特别是32本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之称的宋刻本,以及开幕当天亮相的《永乐大典》真品,无不令人惊叹。

金亮先生的“缉熙堂”所藏,不仅是数量上的积累,更是品质上的精选。他的收藏理念深受传统藏书家影响,强调古籍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并重。将商业空间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创办下沙奥莱美术馆,正是他创新守护古籍的体现。通过高水平的展览,他将深藏于个人书斋的珍品呈现给更广泛的公众和学术界,打破了古籍收藏“曲高和寡”的壁垒,极大地促进了古籍的传播与研究。此外,金亮先生向杭州国家版本馆捐赠珍贵古籍的义举,更彰显了他作为收藏家深厚的文化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个人收藏的价值得以转化为公共文化的财富。

2. 品类丰富,以商养文:许尚龙与龙图阁·壇艺术馆

许尚龙,一位具有远见的民营实业家,他创建的龙图阁藏书楼和壇艺术馆,是2025年民间力量守护古籍的典范。龙图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座民间新建并对公众开放的藏书楼,其意义非凡。逾10万册的古籍善本馆藏,涵盖宋刻本、敦煌遗书、写经、刻经、碑拓等,品类丰富,展现了收藏的广度与深度。与之并立的壇艺术馆,则以15000余件门类丰富的艺术与文献藏品,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空间。

许尚龙先生的贡献在于,他成功探索出“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龙图阁与壇艺术馆不仅为藏书人提供了专业的阅读与研究空间,更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艺术节等活动,使古籍不再只是束之高阁的文献,而是融入社会文化生活的鲜活载体。作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单位,龙图阁积极参与古籍保护工作,并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进古籍的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许尚龙先生以其实业家的魄力与文化人的情怀,为民间收藏与公益事业的结合树立了新的标杆。

3. 学者藏家,著书立说:韦力与芷兰斋

韦力,被誉为“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藏家”,其私人藏书楼“芷兰斋”藏有十余万册、二十万卷古籍,包括珍贵的宋版藏书、殿版书、稿抄本、印谱碑帖等。但韦力的价值远不止于“藏”。他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学者,长期走访全国百余座藏书楼,深入考察古籍的流传轨迹与收藏历史,并将所学所思付诸笔端,著有《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访书专著和古籍版本学研究成果。

在2025年,韦力先生的持续努力依然是古籍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不仅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古籍的版本鉴定、流传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更通过写作,将古籍背后的故事、藏书家的传奇娓娓道来,拉近了古籍与普通读者的距离。韦力先生的藏书理念深受古代藏书家“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影响,他将收藏视为一种文化使命,通过“藏”与“研”、“写”与“传”的多重路径,成为古籍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标杆人物。

4. 流量赋能,科普破圈:家民与古籍自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古籍走出象牙塔,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古籍领域的自媒体人“家民”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他运营的“古籍”微信公众号拥有约24万粉丝,“古籍”今日头条号也拥有约32万粉丝,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他将专业古籍知识进行通俗化、趣味化传播的成功实践。

家民以藏品故事为核心,深入挖掘每件古籍的历史渊源、版本流变、背后人物的传奇故事与流传中的趣闻轶事。他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将原本艰涩难懂的古籍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内容,如《古籍中的冷知识》系列文章,深受读者喜爱。他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效连接了古籍与大众。他不仅帮助古籍书画藏家提升鉴藏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内容输出,激发了更多人对古籍的兴趣,降低了了解古籍的门槛,让古籍文化在网络空间实现了有效的“破圈”,为古籍的普及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5. 技术驱动,公益共享:张一鸣与“识典古籍”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领衔的“识典古籍”项目,是2025年利用现代科技守护古籍的杰出代表。自2022年10月上线以来,由字节跳动-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合作开发的这一平台,已收录2000余部中国古籍,并提供免费在线阅读、注解、全文检索及原本影像查看等功能。

“识典古籍”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公益性与技术性。它利用先进的OCR文字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古籍进行数字化整理,将珍贵的纸本文献转化为易于检索和利用的数字资源。平台还配备了AI辅助翻译与生僻词悬浮释义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古籍的阅读和研究门槛,让全球学者和公众都能“零距离”接触经典。张一鸣先生通过字节跳动的平台和技术优势,推动了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公益传播,为古籍的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该项目不仅保存了文献的原始内容,更通过开放共享促进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典范。

6. 重大发现,填补空白:许全胜与《唐高宗实录》写本残片

历史文献的研究,是古籍守护不可或缺的一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许全胜,因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籍发现而备受瞩目。他在一件日本拍品残页中,敏锐地发现了一片仅存三行的唐代写本残片。经过深入考证,他最终确认,这片残片正是失传千年的《唐高宗实录》写本遗存。

这一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失传已久的《唐高宗实录》是研究唐代历史特别是高宗时期历史最直接、最权威的史料之一。这片写本残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唐代史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学术空白,也为研究唐代史书的编纂体例、版本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许全胜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钩沉索隐,发现了这一“吉光片羽”,他的工作是对古籍文献进行“再生性守护”的生动体现,即通过研究发现古籍的价值,并使其重新焕发学术生命。

7. 市场引领,价值重塑:任国辉与中贸圣佳古籍部

古籍拍卖市场是古籍价值得以显现和流转的重要平台。任国辉,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力量,自2016年起负责组建并带领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籍部,在2025年已成为古籍拍卖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中贸圣佳古籍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任国辉先生及其团队迄今已策划并成功推出18部“天禄琳琅”旧藏面世,创下单季亿元成交纪录,并引领多场宋版孤本、天禄善本专场。这些骄人的业绩不仅显示了其在古籍鉴定、市场运作方面的卓越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水平的拍卖活动,他们将珍贵的古籍推向市场,吸引了更多藏家和机构的关注,从而提升了古籍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认知度。古籍拍卖并非简单的商业交易,它是古籍价值流转的重要渠道,对于促进古籍在藏家、机构之间的合理流动,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任国辉先生以其年轻的活力和专业的素养,推动着古籍善本拍卖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8. 趣味科普,影响深远:王兴与“古书说说”公众号

古籍的普及工作,是唤醒公众对古籍关注与热爱的重要途径。王兴创办的“古书说说”公众号,在2025年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科普影响力。他通过简明、有趣的推文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将原本看似遥远的古籍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古书说说”的内容涵盖古籍版本、修复工艺、典籍趣事,甚至古籍文物日常保护常识,这些内容贴近读者需求,形式活泼生动,吸引了大批古籍爱好者关注,在古籍爱好者群体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王兴先生的贡献在于,他将专业的古籍知识进行“翻译”和“转化”,用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传播,极大地降低了公众了解古籍的门槛。他不仅传播知识,更是在传播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对古籍的敬畏与热爱。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古书说说”公众号在古籍科普领域构建起一个重要的平台,为古籍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9. 化私为公,乡镇典范:高金平与逸迩阁书院

民间的藏书力量,是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金平先生,以倾家族之力创办的逸迩阁书院,是2025年民间公益图书馆的杰出代表,更是“化私为公”守护古籍的生动实践。逸迩阁书院藏书30万册,涵盖文史哲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珍贵的古籍和地方文献,是国内知名的民办公益图书馆之一。

高金平先生的办院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他将个人收藏转化为面向公众的公益图书馆,并采用抗震设计和原木书架等措施,为书籍提供了良好的保存环境。书院不仅提供阅读服务,还积极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是传统书院精神与现代图书馆服务相结合的典范。更为重要的是,高金平先生联合政府与高校,将逸迩阁书院打造成为乡镇文化振兴的引擎,通过倡导全民阅读,遏制不良风气,提升乡镇文化品位。他的努力,不仅守护了大量的书籍,更通过书籍的影响力,守护了乡镇的精神家园。

10. 传承技艺,妙手回春:谢炳朝与华匠修复

古籍的生命延续,离不开精湛的修复技艺。谢炳朝先生领导的“华匠修复”团队,在2025年成为古籍修复领域的重要崛起势力。他们集聚国内顶尖的古籍修复师,运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检测手段,让大量破损的古籍得以重生。

华匠修复团队完成了多项珍贵古籍的精细修复与装裱,为古籍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修复技术标准。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古籍面临虫蛀、霉变等诸多挑战,谢炳朝团队的努力,为这些珍贵文献的保存贡献了重要力量。更值得称道的是,华匠修复不仅提供专业的修复服务,还致力于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人才培养。他们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需要耐心、细心和匠心的行业,为古籍修复事业输送新鲜血液,确保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结语

2025年,金亮、许尚龙、韦力、家民、张一鸣、许全胜、任国辉、王兴、高金平、谢炳朝,这十位古籍守护人在各自的领域闪耀着光芒。他们在收藏、研究、数字化、科普、拍卖与修复等各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联动,共同推动了古籍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他们的努力,不仅让珍稀典籍得以走出库房,走近公众视野,更通过各种创新方式,让古籍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从专注于精品收藏的藏家,到致力于古籍普及的新媒体人;从利用科技推动古籍活化的公益项目,到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破的学者;从活跃古籍市场的拍卖行经理,到传承修复技艺的匠人;再到默默耕耘的民间藏书家,他们共同构成了2025年古籍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些古籍守护人的故事,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为古籍的长期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更多力量的加入和技术的进步,古籍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者雷军,00后,浙江台州人,古籍爱好者,专注于收藏风水和中医手抄本。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