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你已从最近的新品发布会和各种评测了解了三星的新款手机Galaxy S25 edge。相信所有手机爱好者都不得不承认:三星这款超薄旗舰手机的定位有些尴尬。
相信你已从最近的新品发布会和各种评测了解了三星的新款手机Galaxy S25 edge。相信所有手机爱好者都不得不承认:三星这款超薄旗舰手机的定位有些尴尬。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网友在对Galaxy S25 Edge的评测留言中说得很到位:“我从未如此喜欢一款手机,却永远不会购买它。”幸运的是,对于超薄手机爱好者来说,还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外界普遍预测苹果也会很快加入竞争。当三星开始发售Galaxy S25 Edge的同时,iPhone 17 Air也已处于开发阶段,因此我一直期待苹果能在秋天推出一款更具创意性的产品。
但我的希望被两个毫无意义的数字粉碎了。近半个月以来,层出不穷的爆料新闻中不断提到这两个数字,还拿出了iPhone 17 Air的模型。虽然并非板上钉钉,但模型来自知名iPhone手机壳生产厂家,看起来足够可信。
不知各位怎么看,我还记得2016年的第一代摩托罗拉Moto Z。为何要提及这款早已停产且销量极其失败的Android智能手机?因为这款手机将2600mAh电池塞进了5.19毫米厚、136克重的铝制机身里。也因此,Moto Z将最薄智能手机的纪录保持了将近十年,直到今天(当然,近两年上市的一些折叠屏手机翻开后的厚度低于5.19毫米,但这样比较显然不够公平,毕竟折叠屏手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折叠后使用的)。
超薄机身的代价是电池容量缩减,Moto Z的5.5英寸2K分辨率屏幕功耗较高,连续播放视频或游戏续航最多4~5小时;日常短信、浏览网页轻度使用最多维持1天(12~15小时),运行大型游戏、GPS导航等重度使用时续航不足6小时,需依赖快充或外接电源。
当时摩托罗拉对Moto Z电池紧张心知肚明,“贴心”地为Moto Z机身背部设计了16个23K镀金触点,并推出了内置2220mAh电池的模块名为“摩电”。它能为Moto Z增加18-22 小时左右的续航时间,而贴上“摩电”的Moto Z瞬间由最薄手机变成了砖头手机,很难评价这种“最薄”的意义何在。
类似的,iPhone 17 Air预计将2800mAh电池塞进约5.5毫米厚的钛合金机身,总重量却达到了145克。当然,这是因为它的屏幕尺寸从Moto Z的5.5英寸增加到了6.6英寸。
我想强调的是,苹果莫名其妙地回到了手机发展史上那个似乎无人怀念的时代:为了机身能薄上1毫米而肆意削减电池容量和续航的时代。2020年的iPhone 12电池容量曾低于 3000mAh——为了比上代iPhone 11做薄0.9毫米(7.4毫米:8.3毫米),代价是续航比iPhone 11全面下降。这么说吧,后续所有Mini版iPhone配备更大电池是有原因的。
现在,我知道你可能会说,苹果可以凭借软件优化或突破性的“高密度”电池技术,让iPhone 17 Air在实际使用中拥有不错的续航表现。但AI电池管理乃至最新硬件创新,都无法弥补微型电池的固有局限,因此最好不要指望奇迹发生。即使是竞品三星Galaxy S25 Edge,为了实现5.8毫米厚度的同时兼顾续航,也只敢把电池容量削减20%,最终为3900mAh(Galaxy S25 Ultra为5000mAh)。
说实话,过去几年发布的某些顶级手机确实过于臃肿和沉重,也曾引来消费者的抱怨。
iPhone 16 Pro Max重 227克、厚8.3毫米,配备6.9英寸屏幕,堪称我的噩梦。 尽管采取轻量化结构,比我的上款手机iPhone 14 Pro Max稍轻了一点,但机身更厚、尺寸更大,这块“砖头”已经超出了我单手操作的极限。
但8.3毫米与5.5毫米之间、227克与145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果苹果在iPhone 17 Air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会令人非常失望。如果说有什么期待,我原本希望iPhone 17 Air在厚度上更“折中”一些,以避免重蹈Moto Z的续航覆辙。
三星Galaxy S25 Edge也有相似的问题,5.8毫米同样过于“极端”了。看看“原版”Galaxy S25 Ultra吧:它厚度仅7.2毫米,虽不像信用卡般超薄,但超薄手机爱好者绝不会因此而抱怨。如果苹果和三星能将旗舰厚度控制在6.5毫米左右,就能在时尚外观与电池续航间实现完美平衡。但就目前传闻来看,两家科技巨头似乎更在意互相较量厚度,而非真正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与期望。
我猜,最终的结局是:苹果为了满足一天的续航,给iPhone 17 Air也配个类似的电池模块,希望大家不要嫌丑。
来源:简明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