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袁隆平!重庆农民7年育出首棵再生稻,不惜一度欠债20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23:18 2

摘要:当普通农民为了多收几斤稻谷忙得脚不沾地时,这位名叫胡代书的重庆汉子,却赌上全部身家,用7年时间和20万债务,干出了一件震惊农学界的大事,育出中国首棵再生稻。

文:栗頿

编辑:栗頿

在袁隆平院士用杂交水稻解决数亿人温饱的传奇之外,重庆乡间竟也藏着一位种地狂人。

当普通农民为了多收几斤稻谷忙得脚不沾地时,这位名叫胡代书的重庆汉子,却赌上全部身家,用7年时间和20万债务,干出了一件震惊农学界的大事,育出中国首棵再生稻。

一切的故事,都始于一句无心的抱怨,儿子在插秧时嘟囔这活太累了,从此胡代书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翻山越岭找稻种,蹲在泥地里搞杂交,把家里积蓄全搭了进去。

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了与稻子有几分相似的植物品种。

1982年,全国各地正大力普查野生稻,相关信息频繁报道,胡代书当下便挖了4株,准备带回家。

信息来源:胡代书百度百科

回家后,他将这几株疑似刀子的植物种到了自家田头,可没几天,4株里就有2株夭折,好在剩下的2株。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月后,胡代书发现,这两株植物竟和普通稻子一样,慢慢长出了节。

又过了三个月,谷穗和芒刺也冒了出来,这下他彻底确定,自己找到的就是野生稻。

此后,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野生稻在耐冷性、耐旱性等方面,都远超农民们普遍种植的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

但野生稻不是完美的,它的米粒比普通水稻小,而且数量稀少,一棵往往只能结出十几粒米,这样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日常食用需求。

半个月后,野生稻的种子自然脱落,叶子枯萎,可稻茎依旧挺立,第二年,胡代书来到田间,看到去年落下的野生稻谷种子长了出来。

他意识到,野生稻不仅能够自行繁殖,还无需再次栽培,这不就是儿子说的懒人稻。

如果能让这种野生稻具备杂交稻或普通稻子那样的高产特性,那农民们就能彻底告别年年插秧的辛苦,只种一次,便可永远收获。

1983年,胡代书决定亲自进行试验,他先是说服妻子,把自家的三分水田空出来,专门用于种植和培育野生稻。

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稻种数量太少,当时胡代书几乎跑遍了四川的每一个角落,却只收集到20多个品种。

他不甘心,于是转身投向了南方其他省份,一段时间之后他便带着近百种稻种满载而归,开始对近百种稻种进行育秧。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让粮食亩产大幅提高,他也希望能为农民们做点什么。

1985年6月胡代书将野生稻花粉与栽培稻花粉一一配对。

一年过去,试验田里长出的,不是野生稻,就是普通栽培稻,甚至还有不少瞎稻,没有一组配对成功。

这几年也没少费劲,胡代书不甘心就这样放弃,1986年7月,他再次站在了试验田中进行着又一次花粉杂交试验。

十几天过去,他发现这对花粉的表层和颜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他知道,自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1988年,胡代书将储藏的花粉撒向田间,观察着每一株稻子的生长变化。

终于,他发现这株稻子结出的稻粒比普通栽培稻更多,虽不大,但米质带有糯米的粘性。

一年之后,胡代书看到那株稻子的老茎上又重新长出了幼叶,他历经七年成功培育出了89-1号越年再生糯稻,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株再生稻。

信息来源:胡代书百度百科

1993年,胡代书为自己培育的89-1号越年再生糯稻申请了发明专利,希望这项成果能得到认可,为农民们带来好处。

后来,再生稻荣获国家火炬杯新技术成果、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1999年,又斩获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金奖。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结果也显示,该米米质达农业部一级米标准,这些荣誉,无疑是对胡代书科研成果的高度肯定。

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这条路远比他想象中艰难。

2003年,胡代书借了5万块钱,带着稻种,自费推广起了再生稻,他每卖出一份稻种,只收取500元的专利费,可这点钱连路费都不够。​

就这样,胡代书的债务越滚越大,很快就累积到了20多万。

家人都在劝他放弃,可就在2010年,距离他最初发现野生稻,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

当地县政府发现了再生稻的潜力,决定大力支持再生稻的商业化推广,有了政府的支持,再生稻开始慢慢推广开来。

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向胡代书伸出了橄榄枝,下了订单,准备将再生稻推向全国市场。

从那以后,胡代书培育的再生稻在全国多个省市落地生根。

再生稻,从产量提升上看,一种两收的特性让同一片土地在一年内收获两季稻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以一些种植地区为例,头季稻亩产可达500-700公斤,第二季亩产也能达到200-400公斤左右,两季相加,亩产量远超传统的单季稻。

从环保角度而言,再生稻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典范,由于第二季无需重新播种、插秧,减少了对土地的翻动和耕作,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减少了育秧等环节,也就减少了相关农资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再生稻生长周期较短,尤其是第二季,在生长过程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度相对较低。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还能生产出更绿色、更健康的稻米,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再看成本效益,再生稻的优势同样显著,省去第二季的育秧、插秧等人工成本,以及部分农资成本,种植户的投入大幅减少。

再生稻的米质普遍较好,在市场上能获得更高的价格,进一步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对于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来说,再生稻的规模化种植,更能发挥其成本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结尾

在未来,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再生稻的品种将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也会更加成熟,其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再生稻将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而胡代书这位农民科学家,也将因为他的伟大创举,被铭记在农业发展的史册上,成为激励无数人追求农业创新的榜样。​

来源:栗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