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关乎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民生大事。12月17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进行专题协商。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关乎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民生大事。12月17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进行专题协商。
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禀赋,确定了“打造汉方药都、建设医养福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市县镇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才招聘培养推进有序,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学科发展大步前进,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还存在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需要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价值作用发挥不够、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建设和政策扶持有待加强等问题。”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在介绍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时,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全市中医药服务存在的不足。
加强中医馆(阁)建设
培育特色服务项目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要加强中医馆(阁)建设,培育特色服务项目。”汉台区政协主席汤新军建议,积极争取基层中医馆(阁)建设资金支持,支持基层中医馆(阁)挖掘和传承民间偏方、验方和传统优势诊疗技术,继续推动中医馆(阁)建设向村、社区一级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推广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推拿、贴敷、刮痧、拔罐、中医养生操等保健技术与方法,逐步建设规模小、布局大、覆盖面广、方便服务群众的中医馆(阁)。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
振兴中医药,关键在人才。“目前,全市中医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队伍年龄普遍偏大,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生较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基层人员紧缺。”汉中市政协委员、勉县政协副主席兰杰在调研中发现,全市乡镇卫生院在岗中医类别医师平均占比仅为9.2%,部分中医馆需要依靠县域医共体轮流选派中医医师定期坐诊才能开展服务。
兰杰建议,建立引进高层次紧缺医疗卫生人才机制,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住;邀请省内知名老中医到全市各医疗结构坐诊,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
出台相应鼓励政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需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兰杰委员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得到汉中市政协委员、汉台区医保局局长任春晓的赞同。
如何破解基层“留人难”问题?任春晓建议,一方面,借鉴使用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用”聘用管理办法;另一方面,从职称晋升、福利待遇、职业吸引力和岗位荣誉感等基层人才发展关心的问题出发,出台相应鼓励政策,让一部分高年资、低学历的中医药人员提高职称级别。同时,依托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中医药技师队伍培育以及中医护理人才和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等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中药药剂师的培养。
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深化中医药文化普及推广意义重大。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丁锐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汉中市在基层中医医院(馆、阁)、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传承脱节、融合度不高、缺乏自身特色、宣传普及力度不足等问题。
如何建强全市中医药文化阵地?丁锐建议,利用当地文化地域优势,制定科学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策略,打造全市中医药文化品牌,提高其影响力。由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选拔、推荐汉中市知名中医药专家,成立中医药科普宣传队,定期有组织地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同时,要树立全媒体融合的中医药文化“大传播观”,搭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传播矩阵,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
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全市多数中医医院发展不足,带动效应不明显,各县区镇(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中医馆内涵建设发展不均衡,受场地和人才队伍限制,偏远山区中医馆存在有编无人的问题,不能日常开展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汉中市政协委员、民革汉中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樊华指出了当前全市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需要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樊华建议,全面调研,从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培育壮大公立龙头医院,推动市、县中医医院晋级工作,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开办中医类医疗机构,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和护理院,形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多样化优质高效服务网络体系。
各界导报记者 谢昊天 康斌
来源:各界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