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卉:来自深圳,全国团体标准《家庭感育咨询师能力培训和评价》(T/BERA0003-2024)参编人,双认证感育教练,汇爱家认证二星感育讲师,感育互助会领读人,长期在知乎平台进行感育专业答疑。三个孩子的妈妈,2015年进入汇爱家学习。9年来,持续把感育理念用在
作者 | 李卉
来源 | 汇爱家感育服务号
作者简介
李卉:来自深圳,全国团体标准《家庭感育咨询师能力培训和评价》(T/BERA0003-2024)参编人,双认证感育教练,汇爱家认证二星感育讲师,感育互助会领读人,长期在知乎平台进行感育专业答疑。三个孩子的妈妈,2015年进入汇爱家学习。9年来,持续把感育理念用在自己三个孩子的养育中,是超级能干的感育实践家。在家庭建设、孩子学习力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成果丰硕。同时影响、带领和支持了身边诸多家长学习和成长。
孩子小时候整天黏着我们,恨不得走一步跟一步,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我们觉得很烦。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也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了,有时候你问一句他回一句,甚至有时候你问他也不说?
题主,
你好!回答你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一
孩子刚进入初一,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发生了一些矛盾,心里很烦躁、情绪特别低落,不知道如何处理。回家一进门......
家长:回来了,赶紧洗手,准备吃饭!你看你,怎么穿那么少?出门的时候,都喊你加多一件外套,你老是不听,到时候感冒生病,又要请病假,马上要期末考了,你这要是一休病假,错过了复习课,看你咋办!
孩子刚坐下来吃饭......
家长:你怎么看起来无精打采的,昨晚又熬夜了吧!每天回家写作业拖拖拉拉,磨蹭到9点多才开始。我看你晚上12点半还在写。睡觉估计都凌晨1点多了吧!你这6点钟爬起来,才睡了不到5小时。身体这么折腾,迟早完蛋的!喔、对了,昨天数学测试分数出来了吗?考得怎么样啊?
孩子:不怎么样。65分
家长:什么?65分,我花那么多钱给你上补习班,这都几个月了,你咋就多了5分。你到底有没有听课啊!是不是上课开小差了。我今天在楼下碰到你补习班XX同学妈妈,他说他家孩子最近上补习班很认真,这几次考试进步很大啊!你看看人家,看看你自己,好好像人家学习啊!
生活场景二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体育课间做操的时候,孩子与前排的男同学发生矛盾,打了起来。老师要求孩子回家告知家长,家长需要回电话给老师。
孩子:妈妈,今天我在学校被老师当众批评了,老师让你给他回电话。
家长:什么?你怎么那么多事啊!你又惹谁了。怎么一天到晚在学校闯祸。
孩子:不是的。这次不是我的错,是那个谁......
家长:好了,你别说了,我都知道!肯定又是你的问题,为啥其他同学都不惹别人,就惹你。一定是你先挑衅吧!我一天到晚,在公司累得要死,回来还要管你乱七八糟的烦心事。你能不能乖一点,可以吗?
孩子看着妈妈什么也没说,安静地回到房间,默默地流泪......
生活场景三
孩子和家长一起做坐在客厅。孩子在一边看手机,一边听自己喜欢的偶像歌曲。家长在客厅里做家务。
家长:你看你每天作业那么多,怎么一回家就看手机啊。你赶紧进屋些作业啊!还有啊,我跟你说啊。你作为学生啊,主要任务是学习,你看你房间里墙上贴得都是你那些偶像照片,还花钱买那么多CD,什么盲盒手办。你的心思都花这些上面,学习成绩怎么可能好。真搞不懂你那些偶像每天叽里呱啦地在唱些啥。没有一点营养价值!有时间,你还不如多翻翻你书柜上的那些课外书籍,学校要求的必读书看了吗?
孩子:哎呀,我知道了。你别说了。
家长:如果你这次成绩在退步,我跟你说啊。我可要断了你的零花钱,你那些什么CD、手办全部收起来。天天放在自己房间怎么不影响学习。
孩子:好了,烦死了!
孩子很生气,气冲冲进屋,然后就甩手把门关了。
以上类似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生活场景可能会发生在不同家庭里。题主可以感觉一下,当这些画面出现时,你会有什么感受?你又会有哪些思考?那些小时候原本总是喜欢粘着爸爸妈妈的孩子们,随着一天天长大,却慢慢地离父母越来越远,和父母的交流话题变越来越少,最后成为了陌生人。而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不喜欢、甚至拒绝跟家长说话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所以,建立健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我给到你的几点建议:
01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关注的方向需要发生转变。
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大脑的发育特点,0-6岁幼儿阶段,孩子正处在物质满足期。这时候孩子聚焦的内容都是吃喝拉撒睡这些方面,比如什么东西好不好吃,什么东西好不好玩,什么东西是不是漂亮等,所以,父母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关注的是孩子对这些具象的物质需求。
但是到了7-12岁儿童期,孩子的情绪脑开始重点发育,这时候孩子处情感满足期。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就需要发生变化,从关注物质满足转换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家长不仅对于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一定要有足够的链接,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这种感受力。
比如在第一个生活场景里,孩子已经初一,这位家长的关注点却依然保持不变,还停留在0-6岁的幼儿阶段,关心的依然是吃饭、睡觉、穿衣服够不够?而在孩子回家后,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感受完全没有感知,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比如与他人关系相处是否融洽和谐, 在学校是否有其他压力等)完全不关心。
我们的孩子从正式踏入学校的圈子后,他们就开始和周围人开始有链接、有交流,这个时候他在学习以及他和周围的交流当中可能会产生恐惧、委屈、担心、甚至还会有一些挫败和无力感。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不仅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同时也需要看到他们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无论是他们高兴、兴奋,还是恐惧、委屈,我们都需要跟他们有同样的情感的震动。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在面对某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家人永远是和他在一起的,父母能够理解他,懂他,他的情感得到充分满足,便获得了内在的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愿意主动和价值说话,主动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
13岁以上,孩子大脑重点发育在大脑皮层前额叶部分,处于精神满足期。孩子的关注也开始由情感转向精神层面。所以,我们父母和孩子关注的点也要放在孩子精神方面的发展。比如他们会开始关心我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梦想,我要做什么样的事情等,他开始有了深切的关注。所以,父母和孩子探讨的话题就聚焦在和精神有关的人,哲学艺术、历史地理上。
以我家17岁青春期儿子为例。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追三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爵士歌手。每天在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反复听歌,看视频,家里也挂了他们的海报,买了很多绝版的CD。而我,则是带着好奇去主动与他交流:你为什么会喜欢他们?他们有哪些特质吸引你?你如何评价他们?通过聊天,我了解到原来这些偶像的身上都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对音乐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对世界的大爱,在成长路上的坚韧和努力等。儿子说:在自己无力、消极、茫然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在不同时期,总是可以给他注入生命的力量。儿子也因为喜欢他们开始深入研究爵士音乐,开始自学弹奏电子琴,甚至自己还开始创尝试创作歌曲。
我带着好奇、没有评判地去了解孩子的喜好,真诚地倾听,主动与他交流。我和孩子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所以,孩子特别愿意和我分享,愿意和我说话。
02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及时调整好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从一开始出生,几乎孩子完全依赖父母。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孩子越来越喜欢和父母总是粘在一起。他们就像跟屁虫,父母去哪,他也要跟着去哪。想和父母一起睡,想和父母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在整个的学学龄阶段,孩子和父母的这种情感的链接对他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孩子成长到9岁以后,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就开始和父母开始渐行渐远。
这个时候他们的很多表达让父母觉得他们在开始叛逆了,他们会开始说:“不,我不要!”“这个事情我要自己来!”“好了,这个我自己会做!好了,你不用说,我知道了!”他很多时候为反对而反对,仅仅就是想要呈现他独立的部分。而当父母仍然想以权威和身份掌控孩子,凡事为他们做决定,做选择,孩子就会反抗得越强烈。
作为家长,我们要看到这样的距离的存在,我们会和孩子有这样的一种分离。孩子也会离我们渐行渐远。所以,父母一定要信任孩子,放弃对孩子的掌控,在安全的边界范围内,给与孩子去试错和尝试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的支持到他们,培养和发展出他们更多的独立能力。
03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模式。
1、当孩子在低年龄阶段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需要积极回应,甚至还要创造话题和孩子有更多的这种沟通和交流。
2、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父母的沟通要关注他们情感方面的发展。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积极去表达,同时我们自己也要积极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关爱、欣赏、肯定、赞赏等。当我们总是积极地去表达,我们理解孩子出现的各种情感方面的状况和感受,我们的这种懂得,这种看到,这种总是和他在一起的感受。孩子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爱,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愿意和我们说话。
3、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则应该是管住嘴,少说话,认真听。
这个阶段,孩子大脑皮层飞速成长。他们在关于自我、关系、情绪、学业、沟通这些部分开始有了很多自我的探索。他们有的时候喜欢安静地独处,安静地思考。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可能会焦虑无助,有时候又会体验到无比的放松、自在、自由、和美所以,这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上,要做到少啰嗦,管住嘴。他们说,我们听,不说教,只分享。父母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时刻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们一直都在,你随时想,随时需要,可以随时来找我们。我们永远支持你,爱你。当我们放下掌控,去真正信任我们的孩子,去支持他生命力量的绽放,去支持每一个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就一定会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
以上是我的分享和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汇爱家认证二星感育讲师 李卉
来源:路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