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朝外MEN写字中心内,台湾青年许佳瑄正和同事讨论着某大陆企业的出海公关方案,这是许佳瑄扎根北京创业后的工作日常。从2017年决定来祖国大陆寻求发展机会,到2023年创办财经公关一站式服务公司,许佳瑄和其他跨海追梦的台湾青年一样,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积极了解大陆
图为许佳瑄为江苏省苏州市某企业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辅导培训。
北京朝外MEN写字中心内,台湾青年许佳瑄正和同事讨论着某大陆企业的出海公关方案,这是许佳瑄扎根北京创业后的工作日常。从2017年决定来祖国大陆寻求发展机会,到2023年创办财经公关一站式服务公司,许佳瑄和其他跨海追梦的台湾青年一样,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积极了解大陆生活、深度融入大陆市场,让青春尽情绽放在大陆这片充满活力的舞台之上。在她看来,大陆不仅有针对台胞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还有突破自我的人生、喜欢的生活方式,能让她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青春,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是许佳瑄给自己写下的人生格言。“如果一直没有机会到大陆工作,我可能就在台湾成了一名电脑工程师。”许佳瑄的家人认为,从事该行业在台湾比较稳定且收入可观,“但我从小性格活泼,特别喜欢交朋友。天天盯着电脑,我会不开心。”
学科能力测验前一年,许佳瑄结识了台湾当地电视台一名与明星熟识的工作人员,“她说我性格适合做传媒行业,之后就一直想读世新大学。”面对家人的不支持,为完成个人“小目标”,许佳瑄向家人作出承诺:“如果考不上传媒专业,就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人生没有一纸蓝图,更没有标准答案。年轻就有无限可能,要勇于尝试。”备考那一年,她将全部心思放到自学公关、营销、广告等理论课程上,最终被该校成功录取。大学期间的许佳瑄也不放过参加活动的机会,尽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台湾大型公关公司常到学校宣讲,我抓住每一次机会同公司负责人‘交朋友’。”在她看来,产学研教学方式就要不断向业界人士学习。毕业后,她以本科生身份入职台湾当地公关公司,工作期间也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像海绵一样生活,拥有强大的吸收力,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活出熠熠生辉的精彩人生。”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许佳瑄先后在台湾公关公司、台湾媒体集团供职,台湾业内小有名气的她,热切期待在大陆拼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许佳瑄对大陆的“初印象”来自家人。她的爷爷1949年随国民党当局到台湾,“故乡在湖南省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刻在她童年的记忆深处;从事建筑领域的父亲多次到大陆交流学术,成年后的她也喜欢向父亲打听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5年,第二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走进福建省泉州市,这是许佳瑄第一次“登陆”。作为参赛的台湾大学生选手,她和29所台湾高校的80名大学生一起,以新闻报道形式探寻这座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随处可见的闽南古厝,彰显两岸同根同源文化脉络,泉州之行不仅让她为就读的世新大学赢得荣誉,也让她萌动“向往大陆生活”的初心。
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那次挑战赛后,我主动申请陪同父亲到大陆参访,先后去过上海、西藏。东方明珠下的繁华和西藏的蓝天白云让我记忆犹新。尤其在西藏看到的天空,是我见过最蓝、最纯净的。”
“我是个热衷挑战的人,在台湾工作期间就一直看好大陆市场。这里市场基数庞大,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理想的创业目的地。”2017年,许佳瑄的妹妹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此时已工作的她再也按捺不住“登陆”之心,借照顾妹妹完成学业的契机,她果断辞掉台湾工作到北京求职。
从“常来族”变身“创业者”
刚到北京时,许佳瑄同样从事公关行业。“最初我是住在朝阳区798艺术区附近。做公关需要创意、需要灵感,周末常去看展览、逛胡同。”尽管和在台湾期间从事的工作领域无异,但她认为,大陆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更适合干事创业、更接地气。
喜欢“交朋友”的许佳瑄,在北京新结识了一群创业者、投资人。“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是年轻的行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科技前沿、田间地头,同龄人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澎湃的创业热情感染了我。”大陆发展面貌日新月异,正为台胞台青提供无限可能。不少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也让专注于公关、品牌、营销方面工作的她,计划通过个人擅长的国际沟通战略、议题管理及危机管理业务能力在大陆创业。“来大陆前,我也想过在台湾创业,但争取政策支持太困难。此外,台湾本地投资市场降温,市场容量也相对较小,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2022年北京市台办组织在京台商台青近20人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台企“两区”行活动,参观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展览馆、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并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与通州区相关部门座谈交流,这让许佳瑄进一步了解台青台企在大陆创业的有关政策。
2023年,在做好充分市场调研和创业准备工作后,许佳瑄创办了一家财经公关一站式服务公司,助力大陆企业高效对接全球资本市场。“我希望能用‘正确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她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各领域企业纷纷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好的投资项目。“国际传播不单是语言策略的选择,还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呈现。由于文化差异、薪酬竞争和品牌认同等原因,有些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吃了‘哑巴亏’,企业形象‘被带偏’,我们要做的是,致力于企业精准价值传播与风险预防,以客户视角帮助他们成功‘出海’。”许佳瑄说,公司已为十余家世界百强企业提供服务,个人也多次受邀为企业进行国际传播、财关传播培训。“作为一名台湾青年,能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助力发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今年下半年,许佳瑄计划在浙江杭州设立办事处。“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迎接挑战,我们作为中国的服务型企业做好分内事,争取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环境中赢得主动。”
“时代机遇也是人生际遇。大陆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政策支持持续加强,大陆对台胞的政策也是实打实的。开始创业时,北京不少朋友给予我无私帮助,也很幸运公司刚成立一个月就签了三个大客户,有些一直合作至今。”从一名“常来族”变身“创业者”,在许佳瑄看来,大陆处处是机会,不同领域台湾青年的梦想,在大陆这片土地上都能承载。“大陆同胞热情友善,本来就是一家人,只有亲身追梦大陆,才能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台湾青年创业者在大陆可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在大陆书写青春奋斗故事,是一场来自两岸一家亲的‘双向奔赴’。”
记者:付振强
文字编辑:王慧文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