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5年的沈阳冬天格外寒冷,60岁的退休教师吴志刚站在自家窗前,望着院子里光秃秃的老槐树发呆。
1995年的沈阳冬天格外寒冷,60岁的退休教师吴志刚站在自家窗前,望着院子里光秃秃的老槐树发呆。
讲台上站了半辈子的他,第一次发现退休后的生活没有想象的惬意。
没有学生的喧闹,没有教案的牵绊,就连清晨的闹钟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某个下午,当他路过街角面包店时,一位顾客的抱怨突然点亮了他的世界:“下午三点就买不到新鲜面包!”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让这位老教师浑浊的眼睛泛起异样的光彩。
桃李面包,就在那个时候,酝酿而生。
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里,东北人吴志刚的选择显得格外“另类”。
当同龄人忙着带孙辈、跳广场舞时,他带着东拼西凑的50万元退休金,拉着二儿子在沈阳铁西区租下一间50平米的作坊。
受俄罗斯饮食文化影响的东北,面包早已是餐桌常客,但市场却被外来品牌垄断。
吴志刚敏锐地发现:那些袋装面包保质期动辄半个月,配料表上的防腐剂让当过教师的他眉头紧锁。
凌晨三点的作坊里,老花镜片上凝着水汽,吴志刚在泛黄的本子上记下第37次实验数据。
面粉、糖、水的比例在反复调试中趋于完美,最终研发出保质期仅7天的短保面包。
“当天生产、当天配送、当天销售”,这九个字被老吴用粉笔写在斑驳的墙面上,成了桃李面包最早的“商业圣经”。
靠着教师骨子里的较真劲儿,他每天亲自监督生产环境,有次发现操作台角落有面粉结块,当即叫停生产线全面消毒。
这种“笨功夫”让同行摇头,却让街坊们口口相传:“老吴家的面包,孩子吃着放心。”
当同行们热衷于开连锁店时,60岁的创业者展现出惊人的战略眼光。
他像布置化学实验般,在半径300公里的城市群建起17个生产基地,用“毛细血管式”的物流网络渗透东三省早餐市场。
1997年冬天,沈阳某小学门口出现免费试吃摊位,孩子们咬着松软的面包问:“老师,这是你教的新课吗?”老吴笑得像个孩子:“对,这课叫‘新鲜面包经济学’。”
这种接地气的打法让桃李面包迅速崛起。
到2005年,东北超市货架上,桃李已挤走诸多外资品牌。
2015年,80岁的吴志刚敲响上市钟声,成为中国“面包第一股”。
最风光时,全国37家子公司昼夜运转,每天有2000万袋面包流向市场,年销售额逼近400亿。
五年后,85岁的他带着300亿身家登顶沈阳首富,却依旧住在老城区那栋爬满爬山虎的教师宿舍楼里。
桃李面包的崛起史,也是一部中国式家族企业的崛起史。
二儿子吴学群从创业初期就跟着父亲搬面粉、跑运输。
小儿子吴学亮放弃留学机会,带着大连理工大学的文凭钻进销售一线,曾为拿下哈尔滨市场在冰天雪地里连蹲三天超市。
2015年接班时,这位“面包二代”推出新品“酵熟”,用全麦香气征服年轻白领,创下单品月销破亿的纪录。
但甜蜜背后同样暗藏危机。
当桃李面包加速全国扩张时,37家子公司像37台吞金兽。
在江浙地区建厂成本比东北高出40%,南方潮湿气候导致报废率激增,更别提层出不穷的网红烘焙店用“现烤现卖”抢夺市场。
到了2024年,桃李净利润同比下滑16.95%,股价较巅峰期腰斩。
彼时已退休的吴志刚偶尔路过超市货架,会默默把自家面包摆到更显眼的位置,这个动作让店员们想起他当教师时整理讲台的模样。
桃李面包,始终像踩钢丝一样,上上下下,颤颤巍巍,摸索着前进。
纵览吴志刚的创业史,当外资品牌迷信“规模效应”时,他靠“新鲜”撕开市场缺口;当互联网思维鼓吹“颠覆”时,他坚持用三十年前的笨办法打磨产品。
如今桃李面包面临的挑战,恰似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人工、物流成本攀升,消费者既要“低价”又要“品质”,家族管理模式遭遇现代企业制度冲击……
但走进沈阳铁西区那间早已改造成博物馆的创业作坊,玻璃柜里发黄的生产记录本依然清晰可见某页批注:“教育是播种,做面包也是——急不得。”
或许这就是85岁首富留给后来者最珍贵的商业遗产: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些价值依然需要时间的酵母慢慢发酵。
—END—
参考资料:
1.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2.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3.桃李面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摘要
4.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官方文件: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意向书摘要
5.桃李面包:百家企业研究之61
6.新京报:桃李面包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
7.新京报:透视桃李面包年报:营收自上市后首度下滑,归母净利润已连降四年
8.证券日报:桃李面包去年净利润为5.22亿元 拟派发现金红利2.08亿元
9.新浪财经:桃李面包2024年营收60.87亿元同比降9.93%
10.时代周报:南方小土豆不爱东北面包?桃李面包十年增长终结,2024年营收缩水近7亿
11. 桃李面包2025年一季度报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