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昧,字元礼,元明之际温州平阳仕人。陈昧在本地史料无多记载,明清县志中仅载有名字。其人事迹史料主要记载在《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1369)八月庚午条,卷54洪武三年(1370)七月乙巳条,卷65洪武四年(1371)五月丙辰条,卷67洪武四年八月癸卯条。及
明太常卿陈昧交游略考之二(上)→→
--至交好友,王炜赠诗陈昧
文:光明人家 2025-05-20
陈昧,字元礼,元明之际温州平阳仕人。陈昧在本地史料无多记载,明清县志中仅载有名字。其人事迹史料主要记载在《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1369)八月庚午条,卷54洪武三年(1370)七月乙巳条,卷65洪武四年(1371)五月丙辰条,卷67洪武四年八月癸卯条。及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131和明万历《太常续考》卷7之中。
陈昧儒士出身,历任元乐清县教谕,湖州路总管。1366年在湖州任上降明。被任命担任以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修编《大明律》的议律令,后转任太常寺右丞。洪武元年(1368)大明王朝正式建立,陈昧先被任为礼官,后改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入为太常寺左丞、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卿(正三品)。后外放擢升为河南行省参政(正二品),北平燕王(朱棣)府右相(正二品)。陈昧是目前所知的温州平阳人在大明朝廷中的最高任职之一。
陈昧其人其事,笔者已作《明代太常卿陈昧考略》与《发现明太常卿陈昧书法题款》两文考据叙述,分别发表于《温州日报》风土版和《平阳报》文史馆上。陈昧作为元明交际的平阳籍仕人,其任职多处,身居高位,交游广泛,但史料与本土多无或记载不明,笔者收集史料,略作陈昧的交游考,已写第一篇《陈基赠诗陈昧》。下面是第二篇《王炜赠诗陈昧》。
王炜赠诗陈昧
王 祎(1321—1373),字子充,义乌(今属浙江)人。幼敏慧,及长,从师柳贯、黄溍,以文章闻名。元末观时政衰敝,隐居青岩山,著书,名益盛。朱元璋取婺州,召授江南儒学提举、中书省掾史。累迁侍礼郎、南康府同知,有惠政。洪武二年(1369)与宋濂为总裁,修《元史》成,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五年招谕云南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被元使脱脱杀害。建文中,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著有《大事记续编》、《重修革象新书》、《王忠文公集》。
王祎与陈昧相交起于何年?史料未曾记载不明,但王祎与陈昧曾经同事过,明初陈昧任太常寺少卿时,王祎任翰林待制,他们在洪武初与冷谦太常司协律郎,学士詹同,儒士熊太古等,共同制定郊庙诸乐章,相处时间较多,彼此应该有深入交流。查《王忠文集》中有王祎写给陈昧有两首诗,分别是《陈元礼太常以使事至钱唐,三月十七日堵无傲、陈君从、朱伯言、陶中立、韩与玉诸公西湖同泛,分韵得气字》、《陈元礼奉诏徵彭处士于崇安,却归永嘉省亲,还京师抚事感时因,集杜少陵诗四十韵奉赠》,两首诗的内容较长,具体叙述如下。
一、《陈元礼太常以使事至钱唐,三月十七日堵无傲、陈君从、朱伯言、陶中立、韩与玉诸公西湖同泛,分韵得气字》
钱唐积雨馀,景物散春媚。时晖被原隰,远映皇华使。
良晤惬久暌,新情谐曩契。朋俦集芳宴。举酒迭相慰。
念昔天子都,与君久留滞。夜眠每连床。晨出时并辔。
爱深均骨肉,往往佩高谊。别离未多年,升沉遽殊势。
颂台司礼乐,子职亦云贵。况乃衔君命,光采增意气。
鶱腾诚足多,会合初不易。清歌送窈窕,画舫荡空翠。
庶洽平生欢,聊尽今日醉。持觞且徘徊,临风复歔欷。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钱唐积雨馀,景物散春媚。时晖被原隰,远映皇华使。”首先是写景,古代文人宴请或雅集,分韵赋诗是主要交往内容,众人泛舟西湖:“良晤惬久暌,新情谐曩契。朋俦集芳宴。举酒迭相慰。”王祎此诗是属古风,至于具体时间而言,大致是在洪武三年(1370)间。诗中称陈昧职务为太常(卿),陈昩于洪武元年(1368)任太常丞(正五品),洪武三年(1370)初任少卿(正四品),不久即擢任太常卿(正三品)。
王祎诗中写明了两人的交谊不浅:“念昔天子都,与君久留滞。夜眠每连床。晨出时并辔。”洪武初年(1368)两人在南京长期滞留,曾共同制定郊庙诸乐章,并且都在一起同住,起居间毫不避嫌,属于是知己与兄弟般情谊,“爱深均骨肉,往往佩高谊。”。虽然是分别时间并不长,但两人的仕途相差悬殊:“别离未多年,升沉遽殊势。”王祎由于忤背朱元璋之故,官职由翰林待制贬放到福建漳州通判(地方官)。而陈昧却升为太常寺卿(正三品):“颂台司礼乐,子职亦云贵。”王祎此时处于人生失意时期,但是对于好友的到来,还是非常高兴:“庶洽平生欢,聊尽今日醉。持觞且徘徊,临风复歔欷。”真是不醉不归啊!
此次王祎招待陈昧西湖泛舟雅集,诗中人物基本上都是当时的著名名人墨客。
堵 简;元镇江路金坛人,字无傲。善诗歌。元末为江浙行省检校官。平章庆童遣兵复松江,辟为参谋,后兵败被执死。
陈廷言;字君从。元台州路宁海人,英宗至治三年中乡试,授上蔡书院山长。顺帝至元元年迁庆元路学教授,寻丁忧去。至正中累官顺昌县尹,谢病归。
朱 右(1314~1376),字伯贤(言),元台州临海人。平阳学者郑僖学生。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后调萧山,擢主薄。至正十年(1360),授江浙行省照磨、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入明召修《元史》,除翰林编修,终晋王府长史。其著有《白云稿》。
陶 凯;字中立,浙江临海人。元末领乡荐,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应奉,升礼部尚书。制订明代科举制度,充当第一任主考官。洪武六年,出为湖广参政,复召为国子祭酒,改晋王府左相。以自号耐久道人,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假以在礼部时朝使往高丽,主客曹误用符验的罪名论死。有《陶尚书集》。
韩与玉;绍兴人,工书画,张者门生,韩与玉与善古文的王子充、长诗词的通贤一起被人视为“江南三绝”。清。邵远平《续弘简录元史类编·文翰二·通贤》: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人目为“江南三绝”。至正间用荐为编修官。
来源:直到时光流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