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枣庄的初中历史课上,老师刚放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照片,全班立刻热闹起来:“我去过这里!”“墙上的弹孔比课本照片清楚多了!”这堂《正面战场的抗战》课,没照本宣科,而是把枣庄的红色资源变成了“活教材”。
在枣庄的初中历史课上,老师刚放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照片,全班立刻热闹起来:“我去过这里!”“墙上的弹孔比课本照片清楚多了!”这堂《正面战场的抗战》课,没照本宣科,而是把枣庄的红色资源变成了“活教材”。
原来,用好本地红色故事,历史课真的能让学生眼睛发亮。
从家门口的纪念馆切入,课本知识秒变“看得见的历史”
用熟悉的场景破题,学生瞬间“入戏”
“哎,这不是台儿庄那个纪念馆吗!我上周刚和爸妈去过!”当投影仪亮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全景照片时,初二(3)班的王小雨突然小声惊呼,周围几个学生立刻跟着探头张望。
讲台上的李老师笑了:“看来不少同学去过,但你们知道吗?这个纪念馆的每一块砖都带着故事——1993年开馆时,正好是台儿庄战役胜利55周年,门口那尊持枪战士的铜像,身高1.9米,手里的步枪就是当年川军用过的型号。”
教室里的窃窃私语渐渐变成专注的目光。
李老师滑动课件,切换到纪念馆内部的弹孔墙照片:“这面墙不是复制品,是从战场遗址整块搬来的,上面每个弹孔都有编号,3号弹孔对应着史料里的‘1938年3月27日,日军第10联队机枪扫射’。”
有学生忍不住凑近屏幕,试图数清墙面上的弹痕,后排的张浩然突然举手:“老师,我去的时候看见展柜里有封血书,是不是就是讲台上说的王铭章将军写的?”
这种从熟悉场景切入的方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的认知开关。
李老师趁热打铁:“咱们枣庄人都知道台儿庄大战,但课本里的‘正面战场’到底啥样?今天咱们就从家门口的纪念馆说起,看看70多年前,咱们的先辈怎么在这片土地上打退日军。
”原本抽象的“抗战史”,因为有了具体的地点、熟悉的建筑、甚至去过的经历,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对比史料+地图,帮学生理清战役背景
讲到战役背景时,李老师没直接翻开课本,而是拿出两张大幅地图铺在黑板上:一张是1938年日军进攻路线图,红色箭头从南京、济南双向夹击徐州;另一张是放大的台儿庄区域图,用黄色高亮标出“津浦铁路”“京杭大运河”。
“谁能说说,日军为啥非得拿下台儿庄?”他指着地图上的交叉点。
学习委员陈雨桐立刻举手:“因为徐州是交通枢纽,台儿庄是徐州的大门!”李老师点头,切换到《李宗仁回忆录》的影印件:“当年李宗仁将军说‘敌我在台儿庄内作拉锯战,情况非常惨烈’,拉锯战啥意思?就是双方反复争夺,今天你占一条街,明天我夺回来。
”他随手画出简易示意图,用红蓝两色磁贴代表双方阵地,随着磁贴来回移动,学生们发出“哦——”的恍然声。
最让学生震撼的是老照片对比:一边是1938年战场废墟的黑白照片,断墙下躺着来不及转移的伤员;另一边是纪念馆里复原的战时指挥所,煤油灯、作战地图、带弹孔的电话机。
“课本说‘敌强我弱’,到底多悬殊?”李老师展示数据:“日军兵力10倍于守军,装备更是天差地别,但咱们的战士用手榴弹、大刀硬拼坦克。”
有学生盯着照片里战士破旧的布鞋,小声说:“他们穿成这样,怎么打赢的啊?”
这种“地图+史料+实物照片”的三重对比,让“战略要地”“正面战场”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
当李老师指着地图上枣庄的位置:“咱们现在坐的教室,当年离前线不到50公里,想想看,如果日军突破这里,咱们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教室里突然安静,有学生默默握紧了笔——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课本上的历史事件,曾离自己的生活如此之近。
下课后,王小雨凑到讲台前:“老师,下周参观纪念馆时,能带我看看那封血书吗?我想拍下来给奶奶看,她爷爷当年就是担架队的。
”李老师笑着点头,知道这堂从家门口出发的历史课,已经在学生心里埋下了真实的情感锚点——原来那些遥远的战役,从来都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祖辈脚下的土地、家乡的街巷,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过去。
三段式教学:用故事、影视、史料层层剖开战役内核
讲到战役过程,老师播放了《血战台儿庄》的片段:川军将领王铭章留下“决心死拼,以报国家”的遗言,率部全部殉国。
镜头扫过纪念馆里陈列的钢盔和染血的家书,有学生小声说:“以前觉得‘牺牲’是个词,现在知道是真的有人拼到最后一刻。”
老师趁热打铁:“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很多和你们一样大,却再也没能回家。”这种具象化的情感冲击,比单纯讲“英勇精神”更有力量。
武汉会战:小组探究+影视片段,理性分析战役意义
讲武汉会战时,老师让小组带着问题看《抗战之武汉会战》片段:“武汉最后失守了,为啥还说它是重要胜利?”学生们盯着地图讨论:“打了四个多月,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让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了”。
老师补充万家岭大捷的细节:“叶挺将军说这场仗能比肩平型关大捷,日军106师团差点被全歼,师长差点剖腹自杀。”
这种“影视铺垫+小组探究+史料补充”的组合,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不再非黑即白。
第三次长沙会战:借国际评价拓宽视野
讲到国际影响时,老师展示了1941年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同盟国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美国《先驱论坛报》也评价:“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
学生们发现:“原来咱们的胜利不仅是国内的,还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这种跨时空的联系,让“家国情怀”有了更广阔的维度。
课后探究:把课堂延伸到真实战场,让红色精神触手可及
课末,老师布置了个特别的作业:“选一处枣庄的红色基地,比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抱犊崮烈士陵园,去找找抗日战争中的人物故事,写篇500字小作文。”
有学生兴奋地说:“我爷爷去过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他说里面的火车头真的被游击队扒过!”这种从课堂到实地的延伸,让历史学习不再局限于45分钟,而是变成一次主动的探索。
这堂课改的启示:红色资源是最好的“历史翻译官”
这节枣庄的历史课,藏着三个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秘诀:
在地化链接:用本地的纪念馆、遗址、老故事,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家门口”;
分层渗透:初一用影视和故事吸引兴趣,初二初三用史料和探究培养分析能力,循序渐进;
情感共鸣:不回避战争的残酷,用英烈的具体故事引发共情,让“爱国”不再是口号,而是能触摸的精神传承。
结语:
当台儿庄的弹孔墙、铁道游击队的铁轨、纪念馆的老照片走进课堂,历史课本上的铅字就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
正如课后有学生在作文里写:“参观完台儿庄纪念馆,才懂课本里‘英勇顽强’四个字,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热血写成的。
”这样的历史课,不仅在教知识,更在给年轻一代种下精神的种子——那些关于勇气、担当、家国的故事,终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你觉得,这样的红色历史课,能不能让更多孩子爱上历史?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