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华:“数智”来了,但记者不会离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9:25 1

摘要:读费伟伟主编的《人民日报记者说:新闻可以这样写》,心情是复杂的。置身于“百年变局”和人工智能时代,这部书稿,更像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老歌,旋律是怀旧的,音符是纯真的,曲式是经典的,仿佛诉说着我们这代新闻人白首不移的新闻理想。

读费伟伟主编的《人民日报记者说:新闻可以这样写》,心情是复杂的。置身于“百年变局”和人工智能时代,这部书稿,更像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老歌,旋律是怀旧的,音符是纯真的,曲式是经典的,仿佛诉说着我们这代新闻人白首不移的新闻理想。

在经典与新锐、传统与时尚之间,我们或有些许困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互联互通,到今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力和算法,新闻媒体和舆论生态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拿起纸笔写一封像样的家书了;很久没有走进图书馆一嗅油墨的书香了,也许有几个星期没有收看“新闻联播”、收听“中国之声”了——如果不是与《人民日报》特殊的关系,还会不会翻看《人民日报》呢?似未可知。当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整呈现时,传统媒体是不是显得太不方便了。

更加不可索解的是,面对日益多元多样的舆论环境,我们长期奉为圭臬的新闻理念、信条、操守等等,以及采写编评的工作经验,似乎也在发生动摇。流量为王,使有些媒体和平台已经把“主义”当成“生意”。新闻真实性原则正在被破坏,胡编乱造的假新闻,应该不少;新闻的客观性规则正在被消解,主观臆断的妄说,不在少数;新闻的公正性追求正在被扭曲,极端情绪宣泄往往迎来一片喝彩……每当有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朋友或学生们常问:“这事是真的吗?”“这篇评论啥来头?”其实,我也处在亦真亦幻的懵懂之中。通常会以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回答:“求证新闻真实性,请看新华社通稿;确认评论的权威性,请参看《人民日报》。”

我心里有底——能够守住新闻真实、客观、公正底线的还是主流媒体。它未必能够及时回答读者的所有关切,但所说确实,所言不虚,是比较可靠的信源。因为,我懂得主流媒体特别是央媒的责任和使命,熟悉新闻报道采写的全部流程,更深知新闻工作者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还有起码的敬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特别推崇“人民日报记者说”所提供的堪称经典的新闻采访学范式。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对有些被扭曲了的新闻理念来一次小小的拨乱吧。

至今,我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上世纪80年代由新华社再版的《新闻通讯特写选》。相信那时绝大多数新闻院校师生及广大新闻爱好者都读过这本书。其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登上地球之巅》《“一厘钱”精神》等,都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作品。而《人民日报记者说:新闻可以这样写》,则是从“体验”“观察”“思考”“表达”四个方面,完整地复刻并展现了中国新闻界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在我看来,这是新闻工作的“四维”,四维不彰,新闻无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更加便利,我们不再坚持“不到现场不作新闻”的信条。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即使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是要强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的世界,不是网络和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再丰富的信息,也不能道出人与人见面的独特感受;再高超的文笔,也很难精准展现人的心灵细节。记者是一种独特职业,有机会体验许多不同的人生场景。这样的体验也许一生只有一次,因而,我们应该格外珍惜每一次采访经历。

发现源于观察。正如本书第二辑导读所说:“好选题考验观察、发现、辨别的功力。”所以,优秀新闻记者应该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新闻眼。新闻眼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视觉器官。记者采访,所遇之事多矣,所见之人广矣,但遇到、看到与观察到毕竟不是一回事。记者之观,是有想法的,对各种社会现象绝不会麻木不仁;记者之察,是有目的的,尝鼎一脔,见微知著,于平常中发现问题、看懂趋势,是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当年,报道广西南丹矿难事件的三位记者,在采访体会中谈到的其中的妙处,读者不妨细读。这是职业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有时,这种能力可以决定记者成就的上限。

体验和观察犹如收集新鲜“食材”,收集“食材”的过程也是加工过程。很多记者都谈到,采访往往伴随着思考,思考既是发现问题,也是解决问题连续不断地创作过程。思考是没有动笔的写作,写作是思考的文本呈现。另一方面,文本呈现体现为一种表达能力。深邃立意与独到见解、严谨细密与生动活泼,都必须藉由文字显示出来。读这本专著时,我脑子里常常浮现分社同事亲切面庞,更心折于他们长袖善舞的表达才华。写平常人物、平常故事,居然能让我读得满含泪水,佩服!

费伟伟同志退休前后,已经主编并出版了多部新闻采访实战专著,有作品案例,有编辑点评,他的很多观点和见解让人眼前一亮。我之所以在这里狗尾续貂又谈一点个人感受,意在说明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必须正视与接受“数智”时代给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带来的变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数智”不仅是我们的工具,甚至可能是伙伴,深度参与到新闻采写编评的工作中来,从而彻底改变新闻制作和传播方式。但我们依然坚信,“人工智能”说到底是电能驱动的物理运动,不会分泌使人心潮澎湃的多巴胺,不会产生希望抑或失望,不会产生激情或者梦想,不会有意识反思或无意识行动。压根也无法体会什么是悲欣交集。而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文明进步的职业理想,恰恰是作为记者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数智”来了,记者不曾、也不会离开。(作者系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

来源:正法视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