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弗吉尼亚海滩的一间浴室里,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凯茜·里根·扬戴上防护眼镜,靠近一台泛着幽紫光的“小型取暖器”。左右各四分钟后,她关掉机器、擦干身体——而这短短八分钟,让她摆脱了多年因MS造成的极度疲惫,MS活动度评分降到1分(10分制最低),并保持了一年
让阳光成为处方:
紫外线疗法有望撬动自身免疫病治疗新格局
在弗吉尼亚海滩的一间浴室里,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凯茜·里根·扬戴上防护眼镜,靠近一台泛着幽紫光的“小型取暖器”。左右各四分钟后,她关掉机器、擦干身体——而这短短八分钟,让她摆脱了多年因MS造成的极度疲惫,MS活动度评分降到1分(10分制最低),并保持了一年多。
光疗的“旧药新用”
紫外线(UV)灯箱早在上世纪就被用于治疗银屑病,如今科学家尝试把它推向更棘手的自身免疫病。原理很直接:UVB的窄波段光能让“失控”的免疫系统重新冷静,从而缓解大脑、胰腺、肠道等多处炎症。初步证据显示,它或许同样适用于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
全球约有3.5亿人受自身免疫病困扰,而现有生物制剂昂贵、副作用多、需终身使用。价格亲民、家用便捷的光疗因此成为研究热点。
“光照纬度梯度”谜团:流行病学的强关联
科学家注意到,多数自身免疫病在高纬度地区更常见。以MS为例:靠近赤道几乎罕见,但每远离赤道1°,患病率平均上升3.64/10 万;在北欧和北美一些地区可超过100/10万。这一“纬度梯度”甚至在单一国家内部都清晰可见。
澳大利亚的数据尤为直观:热带汤斯维尔(南纬19°)MS发病率 12/10万,而南端霍巴特(南纬43°)飙升至76/10万。
小型临床试验:光疗能否逆转病程?
澳大利亚儿童研究所免疫学家普鲁·哈特招募20名早期MS患者进行 8周UVB光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炎症因子一周内显著下降,三个月后疾病评分较基线下降13%,而对照组反升14%;一年后,对照组全部进展为典型MS,治疗组仅有70%进展。虽然样本有限,但足以令医疗保险公司和患者群体“耳目一新”。
光如何调教免疫系统?
紫外线点燃了一场名为“光免疫学(photoimmunology)”的革命。皮肤在受光照时并非只合成维生素D,而是释放数十种激素、神经递质和脂质信号分子:例如抗炎的lumisterol、血压调节的一氧化氮、使人心情愉悦的β-内啡肽,以及新近发现能“拴住”T细胞的六种脂质。它们像弹珠机一般层层级联,最终让过度活跃的免疫大军“停火”。
然而,医学界尚未找到那条通往“黄金分子”的捷径。正如哈特所言:“要把数百万年在阳光下进化出的复杂网络浓缩成一粒药,天真得可爱。”
维生素D,并非全部答案
过去40年里,人们一度把纬度梯度归因于维生素D缺乏,大量补充剂风靡全球。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额外补D并未降低癌症、心血管病或自身免疫病风险。换言之,阳光的魔力远不止“晒晒就补钙”这么简单。
经济账与安全账
一台家用UV灯箱价格约2000美元,而人们熟知的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Humira)年费用高达8万美元。在试点项目中,美国凯撒医疗为2200名银屑病患者提供免费灯箱,三分之二的人由此避免了昂贵的生物制剂。
不过专家仍提醒,目前针对MS等病的光疗证据仅来自小样本,尚不足以写进临床指南,更大规模、随机对照的试验迫在眉睫。
前景与谨慎并存
从浴室里的紫光到实验室里的分子拼图,光疗正一步步走出“另类疗法”的边缘地带。窄波段UVB把致癌风险降到最低,却能让免疫系统“冷启动”;如果临床数据最终证实其疗效,紫外线或许会成为继 GLP-1之后又一枚风靡药柜的“明星”。但在那之前,医生不会轻易把光箱开成“万能处方”,研究者也需继续追寻那条由皮肤通往全身的光之通路。
☟来源:科技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