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大理市委政法委、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出《城市进行时•政法篇》,本期节目嘉宾:云南法阳律师事务所杨佳玥律师,和您一起关注:网约车座椅张贴“差评者得癌症”,乘客该如何守护乘车尊严?
5月20日大理市委政法委、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出《城市进行时•政法篇》,本期节目嘉宾:云南法阳律师事务所杨佳玥律师,和您一起关注:网约车座椅张贴“差评者得癌症”,乘客该如何守护乘车尊严?
杨佳玥
云南法阳律师事务所律师
乘车遇“恶意诅咒”:美好出行秒变糟心体验
“五一”假期,杭州乘客小萍的观演之旅被一张纸条彻底破坏。她乘坐的网约车内,前排座椅赫然贴着“差评者得癌症“的手写标语,父母当场面露不适,司机还未达目的地就要求她们提前下车。“像被人兜头泼了一盆脏水,好心情全没了。“小萍气愤地说,面对如此诅咒,她本能地选择隐忍,放弃差评投诉,却又不甘纵容这种恶劣行为,最终通过网络曝光事件。
这张充满戾气的纸条,折射出部分网约车司机对乘客监督权的抵触,更暴露出平台监管的缺位。当消费体验被威胁性标语污染,乘客的乘车尊严该何处安放?
平台“未投诉不处理”?监管责任岂能缺位
事件曝光后,该网约车平台“未收到投诉无法处理”的回应引发争议。小萍质疑:“订单、车牌、照片俱全,平台核查行程即可确认事实,为何非要等投诉?“事实上,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平台负有主动监管义务。即便乘客未投诉,平台通过媒体等渠道发现司机违法行为时,仍需介入调查,否则构成消极履责。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现象并非个案。“差评死全家”“坐车别废话”等不文明标语屡见不鲜,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相关投诉同比增长37%。当司机将车厢变成“情绪宣泄场”,平台的不作为无疑助长了这股歪风。
法律边界:诅咒标语是否违法?
围绕“差评者得癌症”的法律定性,虽因缺乏现实威胁性不构成治安恐吓,但该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乘客监督权,司机可能面临赔礼道歉、行政处罚等后果。现行行业规范虽未明确禁止威胁性标语,但滴滴等平台已先行一步——2025年4月实施的新规明确禁止张贴不文明用语,违者将被扣分、暂停接单。对比之下,如祺出行等平台的管理制度明显滞后。
乘客维权指南:五步走守护合法权益
遇到类似情况,乘客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1.固定证据,保障自身安全
拍照留存:立即拍摄标语全貌、车内环境、司机工牌等,注意包含车牌信息。
录制视频:记录乘车过程(重点拍摄标语位置、司机言行),避免与司机正面冲突。
保存订单:截图保存行程记录、支付凭证,便于后续投诉核查。
2.平台投诉:要求明确处理结果
即时反馈:通过平台APP“投诉建议”入口提交证据,明确要求“删除违规标语、司机道歉、书面整改”。
跟进进度:若平台以“未投诉”为由推诿,可引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监督权)、第20条(真实信息告知义务)施压,要求48小时内书面回复。
3. 行政举报:借助监管力量
交通执法部门:拨打当地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如12328),举报司机“张贴威胁性标语、干扰乘客正常评价”,要求依据《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调查。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12315投诉平台涉嫌“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7条(不得侮辱消费者)主张权利。
4. 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责任
民事起诉:如果因标语导致精神损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司机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公益诉讼:可向消协、检察院反映,推动针对行业乱象的公益诉讼,倒逼平台完善监管。
5. 舆论监督:合理曝光推动整改
社交平台发声: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事件经过(隐去个人信息),@平台官方账号及当地交通部门。
一张“诅咒纸条“,撕开的是乘客监督权与行业监管的博弈。当我们纵容一次威胁,就可能催生更多戾气。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要求乘车环境干净文明;作为行业管理者,平台与监管部门更需主动作为,让车厢成为传递善意的窗口,而非宣泄恶意的“法外之地“。下次乘车时,愿我们看到的只有“系好安全带“的温馨提示,而非冰冷的诅咒。
城市进行时
《城市进行时》节目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0:00(首播)
21:00——22:00(重播)
1、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
2、手机下载“蜻蜓FM收音机”“喜马拉雅”等APP可同步收听或回听;
3、数字电视用户,选择“广播”界面,选定“苍洱调频”即可收听。
特别提醒→
我们的部分配图、文字等来自网络,若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望告知,我们将及时删改。
编辑:郭晋恺 向红玉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
来源:日常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