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古浪县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以“文明简约办丧事”为突破口,聚焦殡葬领域移风易俗难题,创新推广“一碗烩菜办丧事”模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文明行为,推动移风易俗理念植根乡土、融入生活,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
近年来,古浪县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以“文明简约办丧事”为突破口,聚焦殡葬领域移风易俗难题,创新推广“一碗烩菜办丧事”模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文明行为,推动移风易俗理念植根乡土、融入生活,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政策引导“四梁八柱”。健全组织机制。先后制定古浪县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古浪县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逐级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自治机制,全县184个行政村“六句话”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建立婚丧喜宴报备制度,明确彩礼额度、红白事酒席规模和随礼标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完善工作章程,健全工作队伍,建立办事台账,形成“有人管事、按章理事、机制健全、服务规范”的工作机制。设置激励机制。将移风易俗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文明股”“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殡葬、抵制高额彩礼等文明风尚。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文明股”分红资金185 万元,兑换折现“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物品61万元。
二、打破陈规旧俗,创新丧事简办“破立引擎”。找准改革切入点。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实行丧事办理事前提醒、事中服务、事后评议模式。事前,通过“前期走访、入户沟通”方式,及时掌握群众有关情况,面对面提醒操办规格;事中,由红白理事会成员担任“大总管”,主持丧葬等具体事宜,推行“一家办事,全村帮忙”的做法,倡导不请乐队、不播放哀乐;事后,坚持每季度开展集中评议,对评定为“好”等次的上红榜,对评定为“差”等次的上门提醒。激活简办新模式。仪式方面,简化吹打乐班、焚香摆供等环节,倡导鞠躬悼念、追思发言等礼仪。标准化流程方面,由红白理事会制定统一治丧模板,避免家庭自行增减程序导致繁琐与浪费。殡仪服务方面,各村组建立治丧服务队,分工负责墓地挖掘、搭棚、做饭等事务,减少家属协调压力。流程方面,从传统7天左右治丧周期压缩为现在的3—5天以内,缩短通宵守灵等耗时环节,保留遗体告别、安葬等核心仪式。弘扬祭祀新风尚。抓住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等群众祭扫活动关键节点,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大力倡导植一棵树、献一束花以及诵读祭文等绿色、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摒弃燃烧类祭品,破除传统陋习,引导移风易俗,积极创新文明祭祀方式。
三、深化宣传教育,筑牢新规推行“思想根基”。强化学习教育。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召集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上级殡俗改革部署,共同商议有针对性的具体做法,为广大群众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夯实基础。各村结合村情实际,由乡镇政策指导、村两委带头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商讨细化“一碗烩菜办丧事”具体标准,有力推动殡俗改革工作走深走实。深化动员宣传。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指引》,基层理论宣讲员、驻村工作队员等通过集中宣传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入户走访宣传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解读普及殡葬改革政策,不断提高群众移风易俗意识。创新推出板凳茶话会、餐前一刻钟、“移风易俗三句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做法。定宁镇移风易俗典型做法被全国《精神文明报》刊发推广,大靖镇新华村等53个村被评为武威市“一碗烩菜办丧事”移风易俗示范村。优化典型引领。积极培育和选树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议事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优秀经验,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心。围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婚丧嫁娶凡事节俭等,选树“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榜样,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积极参与文明新风建设工作。
四、培育文明乡风,激活群众自治“神经末梢”。打造文明乡风“加油站”。利用闲置校舍位置优越、设施齐全、便于提升等优势,打造“文明实践+党群服务+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 88个,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知识宣传等活动。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话清明 传文化 树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等文明实践活动1.4万余场次,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丰富乡村文化“精神仓”。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长廊建设,以农家小院墙面为载体,用漫画、彩绘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布设“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一碗烩菜办丧事”移风易俗主题文化长廊、文化墙370多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农民运动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惠民活动9700多场次,将文化活动与移风易俗宣传巧妙融合,使移风易俗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动实践。搭建基层治理“样板间”。全面推行“五议五公开”“支委领导、八会理事、网格自治”的“扁平化”运行机制,结合实际探索推出移民区“12360”(一核多元、双业带动、三治融合、六项机制、零距离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孵化出西靖镇“1355”(一个堡垒、三方责任、五抓并举、五个目标)、定宁镇晨光村“136”(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六项举措)等一批符合自身治理特色的治理模式,群众自治基础不断夯实。
来源:爱美食的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