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科普内容,是医生也是患者的“刚需”

B站影视 2024-12-19 10:17 2

摘要: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普通人很难全面掌握医学相关知识,而医生进行的科普,可以最大程度消除这种知识的不对称。因此,广大医生应重视健康科普工作,成为医学科普的主力军,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中国行动落地

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普通人很难全面掌握医学相关知识,而医生进行的科普,可以最大程度消除这种知识的不对称。因此,广大医生应重视健康科普工作,成为医学科普的主力军,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中国行动落地生根。

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指导,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办、翰森制药公益支持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科普训练营——“2024科普达人秀”在京召开。10余位肿瘤领域大咖莅临现场,他们表示,医生不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更是医学康科普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医生投身到科普事业中,使医学科普去伪存真,拉近公众与医学知识间的距离。

科普工作已从医生的“情怀”变为“刚需”

医生做科普,既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在如今,医生不仅仅是疾病治疗的专家,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医学科普是链接医生与患者的重要桥梁。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表示,早先做科普,往往依靠的都是医生的情怀,如今,科普工作已经成为医生的“刚需”。

科普过程也是医患沟通的绝佳机会。医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疾病机理、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理解医疗决策,增强治疗配合度,从而提升医患互信,改善医疗关系。健康科普赋予了医生新的角色,使其在医术之外,展现深厚的人文情怀,并且通过积极的健康科普,树立起“好医生”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打造属于医生自己的个人IP。赵勇秘书长表示,在患者看病时,常会出现不知道挂哪个医生的号的情况 ,而医生在门诊看诊时候,也会碰到不擅长诊治的患者,这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双向的不匹配。

“通过健康科普,患者会知道这个医生看什么病,挂号的时候有的放矢,而医生也能看诊更为擅长的疾病,从而形成双赢的局面。”赵勇秘书长说,企业也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普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能多帮一位患者是一位患者”

健康科普是大众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回忆,在参加患者交流会的时候,遇见过一位使用靶向药的肺癌晚期患者,副作用很是严重,这位患者本应该早早的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却因为听信了带有误导性的科普,拖延至今,最后不得不停用靶向治疗。

这样的患者并非个案,在临床工作中董晓荣教授也时常能够碰到,为其感到惋惜之余,董晓荣教授也深感医生做科普的重要性。她指出,网络上的信息错综复杂,患者很难辨别其中真假。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也阅读过很多疾病治疗相关的文献,在科普时候,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知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作为医生,每天出门诊,一个月看一千多个患者已经很多了,但实际上,除了这千余位患者,还有更多的患者在等待着医生的帮助。”董晓荣教授表示,尽管有些时候科普作品数据不好,受众评价负面,但只要坚持做下去,总会有需要的患者看到科普作品,作为医生,能多帮一位患者是一位患者。

“治疗身体,更要治愈心灵”

多发性骨髓瘤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表示,由于中国是一个亲情社会,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深远。疾病的复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恐惧和精神压力。因此,除了关注疾病的治疗,医生也开始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推动全病程管理,关注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

他指出,科普教育可有效减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心理负担,通过科普,患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心理障碍,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能治愈患者的心灵。此外,科普也有助于患者理解医生的治疗决策,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建立信任的桥梁。对于医生而言,尤其是年轻医生,科普教育不仅是提高临床知识和能力的机会,也是提升医患沟通技巧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医生和患者可以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中位生存时间已经超过10年,这意味着疾病已经达到了功能性治愈的标准。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和应用,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的生存时间超过10年。陈文明教授表示,科普教育和医患沟通不仅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手段,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理负担的关键。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