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春:儿童焦虑别大意!5类中医辨证表现,看你家孩子是哪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7:33 3

摘要:很多家长可能发现孩子最近变得特别“难带”,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胆小怕生,晚上睡不踏实,甚至出现头痛、遗尿这些情况,这时候可别简单当成“孩子不懂事”,有可能是患上了儿童焦虑障碍。

很多家长可能发现孩子最近变得特别“难带”,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胆小怕生,晚上睡不踏实,甚至出现头痛、遗尿这些情况,这时候可别简单当成“孩子不懂事”,有可能是患上了儿童焦虑障碍。

这种病多发在18岁以前,表现多样,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好好琢磨琢磨背后的原因。

先说说病因,中医看这病,先天和后天因素都得考虑。

有些孩子先天不足,比如早产或者父母体质弱,出生后就像小树苗根基不牢,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虚亏就会影响脑神发育,表现出胆小、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

还有的孩子是受了情志影响,现在孩子虽然小,但面临的压力可不小,学习负担重、家庭环境不和,或者突然受到惊吓,都可能让脏腑失调。

孩子脏腑娇嫩,就像刚发芽的小苗,经不起狂风暴雨,肝气一郁滞,就容易烦躁易怒;心脾被思虑耗伤,就会睡不好、吃不下;要是吃太多肥甘厚味,体内生了痰热,还会心烦失眠、脾气暴躁。

那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焦虑障碍呢?

关键看这几点:

首先是持续1个月以上的情绪问题,比如紧张恐惧、哭闹不安,还可能伴有身体症状,像头痛、出汗、尿频这些。而且体格检查没啥器质性问题,这时候就得考虑是不是情绪出了问题。

不过要注意,不同年龄的孩子表现不一样,比如遗尿这事,幼儿园孩子可能正常,但小学高年级还这样就得留意了。

家长得从日常细节观察,比如看孩子的日记、和老师沟通,或者留意他的绘画内容,这些都能帮着发现蛛丝马迹。

中医辨证论治

心虚胆怯,脑神不足

心是管情绪和思维的,胆是帮忙做决断的。小孩子脏腑还没发育结实,要是被吓到(比如突然的惊吓、恐吓),胆气就会变弱,决断不了事情,心也会跟着不安。

这类孩子特别缺乏安全感,过分敏感、害羞,特别依赖父母,离开父母就哭闹,遇事容易受惊,做事犹豫,没力气,说话声音小,晚上睡不好、容易惊醒,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

调理时需要镇惊宁心,让心神安定下来。

肾气不足,脑神亏虚

如果孩子先天不足,大脑发育就像没“地基”,肾又和恐惧情绪有关,肾虚了就会害怕不安,而且肾水不能滋养心,就容易失眠多梦。

表现为精神差、不爱动、容易恐惧、没兴趣、记忆力差、尿频或遗尿、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调理需要补肾气、填肾精,让大脑和身体都充实起来。

心脾两虚,脑神失养

孩子长期学习压力大、想太多,会伤了心脾。

脾负责消化吸收,累坏了就会没胃口、拉肚子;心脾气血不足,大脑就得不到滋养,会心悸、坐立不安、没精神、爱哭、不想吃饭、睡不好、面色发黄、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调理要健脾补气、养血养心,给身体补足气血。

痰热扰心,脑神不宁

孩子吃太多辛辣、油腻、甜食,容易在体内生痰湿,痰湿化热就像“上火”一样,扰乱心神。

表现为脾气急躁、坐不住、心烦失眠、口苦、胸闷恶心、痰多黄稠、说梦话、头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调理需要清热化痰、让心神安宁。

肝气郁滞,脑神被遏

肝是管情绪顺畅的,如果孩子被过度溺爱或管教过严,肝气就像被堵住了,情绪舒展不开。

表现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爱叹气、悲观、胸口胀闷、嗓子里感觉有东西堵着、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调理需要疏肝理气,让情绪通畅起来。

最后提醒家长们,别把孩子的焦虑当“毛病”去指责,也别轻易贴标签。孩子的健康需要咱们细心观察、耐心陪伴,有问题早干预,别等拖久了影响成长。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来源:北京精神科康玉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