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嫂保姆半月一万、后厨师傅月入过万……工资不低、需求紧俏,似乎已经成了现在很多人对蓝领行业的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上职校似乎又是件没面子的事情,女孩择偶,职校生难入眼;单位招工,职校生难入局。职教这碗饭,似乎很香,又很难下定决心动筷。
月嫂保姆半月一万、后厨师傅月入过万……工资不低、需求紧俏,似乎已经成了现在很多人对蓝领行业的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上职校似乎又是件没面子的事情,女孩择偶,职校生难入眼;单位招工,职校生难入局。职教这碗饭,似乎很香,又很难下定决心动筷。
图源:创客贴
一
在产业升级和智造兴国的当下,职业教育的意义,其实早已超越个体、超越收入,它承载着社会发展的活力,更是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
学业评改的“开局先手”。长期以来,很多人将高学历作为衡量成功的金标准,“上大学就有一切”“只有上大学才有未来”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时代变迁,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特质以其对社会需求的高适应性,逐渐打破单一的“学历崇拜”,为年轻人的成长增添了更多可能性。据刚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显示,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总数达到了1434个,不乏电动飞行器应用技术、航空复合材料智造工程技术等前沿产业。
就业困境的“破局妙手”。近年来,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焦点。《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79万,互联网、电子、专业服务勇夺前三,专业市场早已洗牌,市场对高学历的需求正在放缓,与之相对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却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破解这一困局的重要“妙手棋”,通过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帮助年轻人找到更具竞争力的职业定位。
产业升级的“稳局好手”。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综合成本的增加,产业升级已成必然。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领域人才的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产业的竞争力。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为这些领域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更能帮助年轻人抓住时代的浪潮,成为推动蓝海产业升级的“冲浪者”。
二
生活节奏的加快,思想观念的变革,职业教育的意义也正悄然改变,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还有点望而却步。
傲慢的偏见。中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近年来,职教更是启动“起飞模式”。但社会大众对职教的认知,还停留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差生收容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质量参差、就业前景暗淡,在那里,时间被虚度、青春被消磨、机会被剥夺,职教几乎没有得到一丝应有的尊重。
分流的误读。近年来,“中考分流”的观念深入人心,中考不再只是简单的升学关卡,更是许多孩子及家庭的分水岭。因为担心选择职教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婚姻大事、社会地位等,焦虑的家长们索性关闭尝试的“心门”,涌向普高的“独木赛道”,即使这代表着更高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失落的茫然。随着今年“普职分流”新政出台,职教再次走向了舞台中央。经过多轮改革发展,我国职教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工业门类最全、师资队伍最强的现代化教育标杆,但关于职教的信息,即便是抖音、B站、小红书等,信息也少、关注更少,职教困在了“认知浅、推广难、成效低”的泥沼里。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机器人实习实训基地实习
三
一边是蓝领缺口很大,一边是职教不受待见。这就需要多方协同,改变固有观念、加强信息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
摘掉“有色眼镜”。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一考定终身”的固有观念已经彻底过时,但更多人还是戴着传统的“有色眼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媒体等主动担起改变社会观念的使命,以故事化表达和多维化传播,化解偏见、凝聚共识,破除职业教育的反面印象,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雕塑“正面形象”。职教的美誉度来源于课程质量和就业实际,其中优化课程体系是重点。如常州技师学院立足本土实际,开设磨具加工、数控实训等优质课程。近年来,我市陆续涌现出获得我国第一个世赛阿尔伯特大奖的宋彪、90后“钢铁医生”王海浪等优秀人才,带动了职校的声誉与分数线激增。
打造“人才摇篮”。随着智能化快速发展,纯劳力在减少,高技能一线人才需求日盛,这也是职校存在的意义和趋势。职教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与市场对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如在常州成立的全国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培养了万余名员工,成为有名的职教人才基地。
“技能强国,职教兴邦。” 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随着理性认识的加深、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将很快从隐秘角落走出来、站上来、行起来,为每个产业、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常州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