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土办法管用吗?

B站影视 2024-12-19 08:58 2

摘要:“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并且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除了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在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充斥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之后,会获得更多红包。(《新京报》12月17日报道)

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这就是所谓的理想(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技术、算法、模型被用户一些简单的“外挂”方式,比如在手机通话口反复诉说“哭穷”干扰的可能,是难以成立的。而在某一外卖或票务平台反复评论“太穷”、“买不起”,更可能被算法识别为垃圾评论,甚至可能给账户的正常使用带来麻烦。

技术、算法、模型的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用户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思路,是根据之前很多传言手机、APP会“偷听”用户说话、生活场景声音给出的反制思路,但这其实很难成立。

为什么我们日常聊了什么,很容易在随即之后的电商平台、社媒平台、其他商品或服务平台就见到这类的商品、服务推送或广告推送?这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是被偷听了。更可能的情况是各家平台在大量掌握用户网上活动包括支付、社媒动态、定位等各类信息后,精准给出的预判。

换言之,我们使用很多APP,在得到便利、覆盖广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在让渡自己的隐私,尤其是大量敏感数据,而这些数据足以使得平台完成精准的用户画像。比如,一些居住、工作地点都在比较高档片区的用户,哪怕买个循环播放的录音放音机,不断骚扰平台,但定位信息已经“出卖”了用户,所以这样的手段就毫无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哭穷是没有用的,除非真的穷,比如订一个外卖,反复搜索,反复比价,提交准备支付,又退出——支付记录显示,这样的用户过去高频率使用多平台搜索外卖餐品,但仅仅支付了寥寥几笔。再辅以其他数据、信息,平台才可能真的判定这是一个经济收入不高、对于价格特别敏感的用户,可能会发放少量的大额优惠券,但这种操作如果接连在一个用户身上出现两三次,那就意味着平台的用户画像是错误的,必须进行修正。

也就是说,平台预留了被用户薅羊毛的可能,但不能让你太频繁地薅。

这里就要引入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商品或服务平台其实都会给新用户以特别优惠,而老用户哪怕是会员客户、所谓的VIP用户反而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其实在营销科学中,很多专家给予了解释,也就是企业本身愿意承担更高的新用户获客成本,因而并不算是一种歧视。

当然,在现实的电商、服务或商品的网上预订中,出现了更为具体化的流变,一些企业给予购买频度很低的老用户以更低报价,而给予高频率购买的客户甚至是忠诚客户以歧视性高报价。尽管这勉强可以解释为是企业希望挽回黏性不高的客户的补贴之举,但毕竟已经绕过了合理界限,应当明确被界定为大数据杀熟。

来源:渝川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