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界的爱马仕,要上市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7:06 1

摘要: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高端母婴护理品牌圣贝拉(SAINT BELLA Inc.)已正式获准启动港股IPO进程,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1.92亿股普通股。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学研


坐月子,坐出了个IPO。

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高端母婴护理品牌圣贝拉(SAINT BELLA Inc.)已正式获准启动港股IPO进程,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1.92亿股普通股。

圣贝拉主营产后护理和修复业务,定位为高端品牌。品牌面向的消费者多为企业高管、私营业主、明星等家庭,戚薇、唐艺昕、吉娜、李艾等一众明星都曾接受过该品牌的服务。

不同城市、月子中心套餐价格不同,以上海为例,圣贝拉月服务均价30万左右,电商平台上“女王套餐”更是高达50多万元,称其为“月子界爱马仕”一点也不为过。

(圣贝拉广州瑰丽店套餐价格)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超高端月子中心收入计算,圣贝拉是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

然而,花朵财经在对招股书等资料进行梳理后发现,公司仍存在盈利能力羸弱、累计亏损高企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竞争加剧、增量不足、消费降级的背景下被无限放大。

港股IPO究竟是圣贝拉的二次启航,还是背后资本借机退出,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年亏了12亿

悦己故事还能讲多久?

圣贝拉成立于2017年,由80后牛津学霸向华创办。

在此之前,向华曾任职瑞士银行香港分行的副董事,负责亚洲地区股权融资及并购业务,由此接触开始进入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并购。这段经历让其发现了高端月子中心的市场空缺,圣贝拉应运而生。

招股书显示,圣贝拉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综合家庭护理品牌集团,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公司有三大业务线,月子中心(包括产后护理服务及产后修复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及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

其中,月子中心为主营业务,划分出三大品牌:旗舰超高端品牌圣贝拉、心理健康方向的艾屿Bella Isla以及小贝拉。目前,圣贝拉已经在20多个城市开出约70家高端月子中心,其中50多家为自营。

近三年(22年-24年上半年),月子中心为圣贝拉集团贡献了80%以上的收入,而2021年贡献的收入更是一度达到90%。

在创立之初,向华曾在媒体采访中提到:“我们要做护理界的LVMH(法国顶级奢侈品集团)。”

因此,无论是调性还是定价,圣贝拉都在往奢侈品靠拢。市面上,圣贝拉也被称为“最贵”月子中心。其中旗舰品牌圣贝拉28天套餐价格起步就是13.88万元,即便是稍低一些的Bella Isla和小贝拉套餐,价格也达到了8.88万元和6.88万元。

凭什么它能卖这么贵?

从商业模式来看,圣贝拉采用“月子中心+高端酒店”的轻资产模式。通常圣贝拉会与高奢、轻奢酒店签订1-3年的中短期合约,酒店为其提供客房和产后膳食。透过衣食住行、产康人员和医护团队等底层架构与其他月子中心形成差异化,加上每年花费巨额的营销费用,成功给消费者建立了其“高端顶奢”的品牌形象。

(圣贝拉母婴护理中心微博示意图)

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圣贝拉实现营收分别为2.59亿元、4.72亿元、5.60亿元,及3.58亿元;毛利分别为0.79亿元、1.41亿元、2.05亿元,及1.22亿元。其中,2021年到2023年的收入涨幅达116%。

营收逐年上涨,圣贝拉却连年亏损。

2021年-2023年,圣贝拉分别亏损1.22亿、4.12亿、2.39亿。2024年上半年亏损4.80亿,虽然考虑到会计准则等问题,经调整后实现盈利1715万元,但仅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万元。

近些年,随着女性消费决策力提升、悦己经济升温、精细化育儿理念盛行等,月子中心一直处于“一路狂飙”的态势。乘着行业春风,年接待高净值家庭产妇超3000人,旗舰店平均客单价超22万元,圣贝拉依然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

这很难不让人质疑,圣贝拉的“悦己”故事还能讲多久?

昂贵的月子中心

其实没那么赚钱

在悦己经济带动下,消费者不再探讨“为什么要去月子中心”,但在选择月子中心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变数。比如预算较高的家庭,在明星、网红的带动下,越来越倾向“攀高”;而寻求性价比的家庭会选择相对便宜的“平替”。

但即便是“平替”,收费标准最低也是万元起步。客单价虽高,但这门生意或许没大众想象中的赚钱。

以圣贝拉为例,增收不增利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了。

借“顶奢和轻奢酒店”的名头上位,意味着要付出不低的溢价成本。轻资产战略将月子中心的平均建设周期从1-3年缩短为1-3个月,这样固然能帮助品牌有效扩张规模、缩短投资回收期,但其也受制于第三方物业租金波动。

2021-2023年以及2024年前6个月,圣贝拉的租赁及相关成本为7120万元、1.2亿元、1.3亿元及8780万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27.5%、26.1%和22.5%、24.5%。

不仅如此,宝妈大部分产后膳食由酒店运营商提供,同期产后膳食成本分别为2260万元、3850万元、4230万元,2940万元,算上租赁成本,圣贝拉在合作方的身上要花掉总营收的近1/3左右。

此外,高客单价、低频次、重决策的特点,令月子中心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

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圣贝拉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3264万元、5879万元、8150万元及4526万元,呈现出逐渐攀升态势。这意味着,圣贝拉要花费巨额销售费用营销拉新。

这并不是某家公司的独有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另一家上市的连锁月子中心公司爱帝宫,2023年销售及分销费用就达到1.09亿,对应营收为5.2亿,销售费用率达21%。

同时,由于月子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产妇和新生儿,全职产康人员和专业医护团队被视为衡量其实力的重要标准。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圣贝拉相关人力支出在同期收入的占比基本超过四成。

目前来看,圣贝拉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服务”护城河,用钱砸出来的特色优势并不牢固。

月子中心的未来在哪?

月子中心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台湾,大约在2000年前后被引入中国大陆。近年来,女性对月子中心的需求比过往更加强烈。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6-2021年,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从67.6亿元增长到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4%;预计2025年将达281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17.2%。

市场行情火热,资本跑步进场。高瓴曾通过旗下的合伙企业以2.25亿港元投资爱帝宫;腾讯投资了主打高端月子中心的圣贝拉;字节跳动旗下小荷健康,斥资百亿元成为北京美中宜和医疗管理集团的控股股东;就连猿辅导母公司看云控股集团,也成立北京元满母婴护理有限公司,推出“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品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约有6000家月子中心。入局者增加,月子中心的价格战及营销战愈演愈烈。物业租金、医护人员成本使其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不仅是圣贝拉,事实上,大部分月子中心都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

老牌月子中心爱帝宫2024年上半年亏损3919.4万港元,同比扩大65.68%。如果说连锁品牌家大业大还能撑住,那么扛不住的小型月子中心大概率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收场。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间,在厦门、重庆、成都、武汉、南宁、福州等多个城市,均出现过月子中心突然“关店跑路”事件,无数消费者被割韭菜。

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母婴类消费与服务市场面临着一个巨大趋势——中国新生儿数量在下降。

从生育意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门具备较大想象力的生意。但新一代中产及以上女性对于高端服务的需求仍在增加,而圣贝拉、爱帝宫等高端月子中心的布局正是循着这一需求而来。

就像圣贝拉创始人向华曾对媒体表示,“高端不是定价贵,而是最有钱的人是不是都在用你的产品。”

然而,圣贝拉这类“服务人群有限,非标准化服务”的高奢月子中心,注定不能像电商、新茶饮赛道玩家那样,挖掘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增量,大概率只能靠增加服务或提升溢价来拉高收入。例如圣贝拉正在做的家庭育儿服务、孕妇滋补品市场正是出于拓展护理全产业链服务的思路。

由此看来,圣贝拉的IPO更像是高奢消费向经营现实低头。股东高榕资本、腾讯等机构已通过股权转让套现离场,资本退潮信号明显。若圣贝拉无法在上市后证明其盈利模式的可复制性,那么这场“悦己经济”的盛宴或许难逃泡沫破灭的下场。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花朵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