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笔枪”成了伤害孩子的“凶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16:54 2

摘要:“用中性笔组装AWM-狙击步枪,90%超高仿真度,可发射,在学校就能做。”《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社交平台展示的视频里看到,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在博主的重新组装下,不多时,一把迷你“笔枪”便完成了。(5月21日《法治日报》)

“用中性笔组装AWM-狙击步枪,90%超高仿真度,可发射,在学校就能做。”《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社交平台展示的视频里看到,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在博主的重新组装下,不多时,一把迷你“笔枪”便完成了。(5月21日《法治日报》)

中性笔变身“狙击步枪”,文具拆解成“战斗武器”,这类短视频在网络上的爆火,折射出当下创意教育的一种尴尬困境。看似新奇有趣的文具改造,实则将孩子们对创造的热情引入了危险的歧途,让真正的创意精神蒙尘。

从现实案例来看,“笔枪”的危险性不容小觑。已经出现过男孩自制笔芯弹射穿自己眼角膜,以及男孩手掌被同学“笔枪”弹射插入笔尖的严重事故。记者测试发现,自制“笔枪”射程可达两米左右,能轻易击倒塑料瓶。在校园中,孩子们在课间玩耍时,很难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和分寸,一旦“笔枪”发射的笔芯或其他尖锐物品击中眼睛或其他脆弱部位,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类“笔枪”制作视频在网络尤其是面向未成年人的社交平台大量传播,平台显然难辞其咎。尽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要求平台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但算法推荐机制却在推波助澜。平台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不断推送这类危险内容,使得“笔枪”制作教程像病毒一样在未成年人之间传播。审核机制的漏洞,让那些标注“在学校就能做”的危险视频轻易通过,暴露了平台在内容把关上的敷衍与懈怠。

创作者作为视频的源头,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创作自由并非毫无边界,当创作内容可能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时,创作者应充分考量后果。在制作此类视频时,创作者应评估改造过程及成品的危险性,添加明显的文字或语音警示,如“未成年人禁止尝试”“需在成人指导下进行”等,并说明不当操作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但现实中,多数创作者并未做到这一点,他们为了流量,将具有潜在危险的“笔枪”制作教程包装成有趣的创意手工,误导了未成年人。

破解模仿行为的安全盲区,需要打造“认知教育+场景管理+技术干预”的立体防护网。学校可借鉴上海李老师的做法,通过物理实验演示笔尖弹射威力,让学生亲眼看到笔芯穿透作业本的过程,将抽象的“危险”转化为具象的认知。家庭层面,家长不应止于禁止,而应像江西张女士那样,通过亲子对话引导孩子思考“皮肤被戳破”“眼睛受伤”的后果,帮助建立“动手创造”与“安全边界”的关联认知。

技术平台必须承担起内容分级的主体责任。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危险行为关键词库”,对“笔枪”“弹射”“改装”等内容自动触发年龄限制或安全警示;参考“青少年模式”的成功经验,开发专门的“创意手工”内容池,优先推荐环保笔筒制作、文具收纳设计等安全主题视频。监管部门可探索建立未成年人风险内容评估机制,对模仿性强、潜在伤害大的视频实施前置审核。

“笔枪”看似是简单的文具改造、创意手工,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不能让追求创意与乐趣的行为,演变成伤害孩子的“凶器”。平台、创作者、家长和学校应多方联动,守住安全底线,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莫让“笔枪”的危险在校园中蔓延。(张忠德)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