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5日讯潍坊是全国闻名的职教大市,现有驻潍职业院校46所(不含技工院校),全日制在校生27.5万人。近年来,驻潍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职教力量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5日讯 潍坊是全国闻名的职教大市,现有驻潍职业院校46所(不含技工院校),全日制在校生27.5万人。近年来,驻潍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职教力量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前不久,山东悍沃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纯电拖拉机样机成功下线。山东悍沃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宗洋介绍说,354电动车拖拉机采用了磷酸铁锂大倍率的电池,更加节能环保,取代了传统燃油拖拉机发动机,整个架构实现了无人驾驶,能实现自动避障、自动充电,使工作效率更加高效。
然而,研发之初,在车辆电控关键技术方面却让企业不断碰壁,一直难以攻克。2022年以来,潍坊市教育局通过建立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机制、统筹校城融合发展布局、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在车辆电控关键技术方面颇有建树,企业向学校发出了联合研发攻关邀请。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肖林海介绍说,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组建了由多名副教授以及博士组成的团队,利用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一些先进设计理念,还有实车的一些功能调试等等,按照标准的电控开发流程进行研发,保证软件可以在项目中顺利的实施。
在学校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加持下,研发团队经过半年多的攻关,成功研发车辆电控关键技术系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让更多企业员工掌握高技能,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发挥学校专业资源优势,政行企校共建13个特色培训基地,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化双胞胎技术”“‘无人机+’前沿技术研究及行业应用”“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及应用”等培训3.7万人次。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部主任杨广霞表示,学校不断加强与企业沟通调研,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及实训基地效能,按需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通过采取理论加实操培训,满足企业人才技能提升需求,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近年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以企业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扎实推进“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构建起“供需精准对接、平台资源共享、团队跨界协同”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根据专业领域组建起11个“教授+工程师”科研团队。近五年,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83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62项;授权发明专利140件;成果转化343项,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董传民表示,学校盯准区域产业园区周边县市区企业的技术难题,通过成立创新服务联合体,组织教师开展接榜挂帅等形式,联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建设企业需求库、院校成果库,实现学校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区域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解决方案。
海岱之间,文明根脉交织出齐风鲁韵的文化长卷。山东牢记嘱托,立足文化资源大省优势,持续将文化“两创”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在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款结合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元素的蛇年IP形象通过360度全息柜进行人机交互展示,格外引人注目。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刘艺璇介绍说,通过二维绘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VR技术实现了年画作品的360度全息人机交互展示。蛇年IP形象,就是通过年画中的年年有余和蛇形象的结合,表达出对蛇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势能,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杨家埠木版年画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中,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年画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实践,既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又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系副主任孙娜介绍说,当前学校已经创作了20多幅的非遗年画数字化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进行了一个实物化的呈现,这些产品既可以作为伴手礼,也可以进行出售,进行产品的一个转化。
近年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将专业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作品、开发文创产品,用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新”起来。眼下,学校正与齐鲁文化 (潍坊) 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合作,以基于AI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为方向,共同申报国家2025年度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课题。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处长李正吉表示,校地携手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展智能分析与传承、创新传播与互动,打造文化IP和开发衍生品,着力构建AI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系统框架,推动非遗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大众化传承,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闪电新闻记者 李涛 潍坊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