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③】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09:17 1

摘要: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即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央广网兰州5月21日消息(记者魏晋雪 见习记者寇刚)天水市拥有640万亩耕地,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但是90%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比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甘肃天水果、菜、畜、药产值分别达到121亿元、105亿元、120亿元、17亿元。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杜彦磊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制于地形破碎、产业链短和经营粗放,天水山地特色农业的经济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扩大种养规模,坚持走集群化路子,突出连块成带、集群成链,纵深推进果、菜、畜、药‘四大工程’。”这是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对于当前天水市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谋划。

山地农业兼具生态与品质优势,深耕细作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规模化、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天水需要三端发力走好深耕细作突围之路。”杜彦磊说。

锚定兼具科技含量的规模化

搭乘基地建设政策的顺风车,天水市麦积区南山15万亩花牛苹果基地现已成了“气候”。

“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大家开始整片、规模种植花牛苹果。”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正全说,在集中连片发展之前,花牛苹果在品种、技术、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现在统一了种植、病虫害防治、贮藏等新技术,苹果品质上去了,供应周期长了,农户收入也提高了。

红彤彤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央广网发 麦积区委宣传部供图)

数据显示,麦积区现有苹果种植面积41.4万亩,挂果面积36.8万亩,产量64万吨,产值25.6亿元,有6万户28万人从事苹果生产种植。全区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394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4.6元的31.5%。

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是解决限制山地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关键一招。

张家川胡川镇食用菌生产基地羊肚菌工厂化大棚里,技术人员精确调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条件。在高科技的加持下,羊肚菌的生长丝毫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实现了周年供应。

“叠加科技水平和生产规模两类因素,我们的羊肚菌工厂化可以说走在全国前列。”胡川镇食用菌产业园技术总监马小军说。

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寇刚 摄)

据介绍,天水市通过实施设施农业提升行动,加快张家川、武山、甘谷等川道区老旧蔬菜大棚改造,建成了一批设施蔬菜、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

兼具科技含量的规模化,在天水“四大工程”推进中随处可见。

甘谷县丰裕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安远种猪场引进安装国内最先进的母猪、仔猪自动化饲喂管理设施设备1000余套,建成污粪处理中心1处,存栏生猪7800头。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引进,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有效遏制了因大范围多层次接触导致疫病发生的可能性。

在中药材产业方面,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6.69万亩,柴胡、党参等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持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技术,中药材加工项目陆续上马,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

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围绕“四大工程”,改造提升果园3万亩,新建改建蔬菜大棚1万亩、规模化养殖场80个,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

打造1.5次产业守望“钱”景无限

天水市《打造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围绕把农业打造成为1.5次产业,提升农业设施化、装备化、智慧化水平。

在山地为主的天水,实现农业设施化、装备化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武山县嘴头乡,这个命题有了“解”。

嘴头乡万亩高山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央广网发 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每逢春播时节,嘴头乡万亩高山农业种植示范基地里,旋耕机、覆膜机轰鸣阵阵,伴随着村民欢声笑语,宛如一首春播交响曲在田间回荡。

在嘴头乡,碎片化的“巴掌田”改造成标准田块,再连块成片,可以让机械“劳作自如”。

“我们以前都是‘巴掌’大点的土地,机器耕作想都不敢想。”白窑村村民彭顺来笑着说,“别看我年纪大了,因为机械化的普及,现在种地一点压力没有,而且政府推广的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也让收益提高了不少,大家的种地积极性都很高。”

嘴头乡的目标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在积极努力,希望能尽快将植保无人机应用到玉米生产的施药、施肥等工作中来,进一步提高效率。”嘴头乡人大主席王章文说。

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仅仅解决种的问题还不够,需要以价值链跃升推动深加工和功能性农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此前冯文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天水行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围绕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发展行动。

浓缩苹果汁、100%苹果汁、纯牛奶、果渣饲料、苹果香精……天水长城果汁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果”产品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产浓缩苹果汁10万吨,终端产品5万吨,主导产品浓缩苹果汁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陇上花牛苹果汁(央广网见习记者 寇刚 摄)

“目前,长城果汁已经形成了以浓缩苹果汁为核心主业,以果汁加工工业化带动天水苹果种植农业产业化发展。”天水长城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兼所属天水公司董事长刘子皓说。

走进清水县境内的养心园农耕文化产业旅游专业合作社,浓浓的草药香扑鼻而来。在该合作社加工车间机械化生产线上,一袋袋泡脚包正有序产出。合作社已依托当地艾草等中药材,研发出艾灸、艾草足浴包、艾绒养生枕等十余个品种的康养类系列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天水市初步构建了重点区域相对集中、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企业配套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

记者从天水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聚焦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91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47家,加工产品涵盖食品、药品、白酒、饮料、乳品、变性淀粉、调味品、植物油等多个领域。

“一主多辅”构建品牌矩阵

“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11日于天水麦积区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勉励当地乡亲们的话语。而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提及,“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花牛苹果品牌影响力空前提高。

2024年,天水麻辣烫热度持续半年不减,更是带动了“甘谷辣椒”“秦安花椒”等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大。2024年8月26日,6.5吨甘谷辣椒首单发车,通过跨境电商B2B“9710”模式,出口到尼泊尔和马来西亚海外仓;同年9月,秦安县2.5吨优质花椒以跨境电商模式首次出口尼泊尔。

……

甘谷辣椒(央广网发 甘谷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花牛苹果”为旗舰,天水构建起“1+N”品牌体系。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武山韭菜、麦积葡萄、清水食用菌、张家川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天水市通过各大商超销售农产品2.7亿元;依托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协调推进“甘味”农特产品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2024年完成消费帮扶13.95亿元;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农产品6.5万吨,出口额达5亿元,同比增长45%……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打造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加大培育力度,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349个,认定“甘味”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商标品牌72个,形成了以“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甘味”品牌体系。

秦州大樱桃(央广网发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天水市推动325家市场主体纳入国家级、254家主体纳入省级监管追溯平台,所有“三品一标”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国家追溯平台,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秦州区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武山县、麦积区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杜彦磊建议,以“甘味出陇”“甘味出海”为契机,天水可推动专柜、门店、专区的“三个覆盖”,即在市内高铁站、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甘味”专柜,在城市客厅和人口密集区域覆盖“甘味”门店,在4A级以上景区覆盖“甘味”专区。以此为基础,形成覆盖本地、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不断放大天水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优势。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