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村大众报|赵德发:《农村大众》滋养了我的成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6:23 2

摘要:“《农村大众》1950年创刊,我1955年出生,比《农村大众》小五岁。”4月中旬,赵德发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他说,父亲是大队书记,有时候会把报纸拿回家。所以,他还不识字就看这份报纸了。当然,那时只是看报纸上的照片、漫画等等。他说,那时候农村的读物很少,能看到这

“《农村大众》1950年创刊,我1955年出生,比《农村大众》小五岁。”4月中旬,赵德发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他说,父亲是大队书记,有时候会把报纸拿回家。所以,他还不识字就看这份报纸了。当然,那时只是看报纸上的照片、漫画等等。他说,那时候农村的读物很少,能看到这份报纸很难得,看完还得拿回大队去。

见到赵德发,是在山东大学校园里。作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他要准备晚上的课程。漫步春日的山大校园,赵德发回忆说,小时候,每个生产队订一份《农村大众》,由小队会计保管。有时候,小队长会给社员们读报纸,读完了再收起来。“报纸是集体财产,个人不能随便处置。读过的报纸,会计会细心收拾好。过年时先数好一年报纸的总量,再按照人头平均分配,四舍五入,每户有几张。”赵德发笑着说。

他说,那时候,过年时报纸用处更大,留着剪鞋样子;还有就是在大年夜,蒙在包的饺子上面,防止落尘;或者就是贴墙,美化住室。那时候贴不起别的,就把报纸贴在墙上。他的住室就是这样。早晨醒来在被窝里就看墙上的报纸,看过了也接着看。这就是他的少年时光。

“我们村里四个生产队,订了很多《农村大众》。到了过年就贴到墙上,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因为很多人不识字,就看报纸上的照片、图案,大家很喜欢,也给生活增添了乐趣。”赵德发说。

赵德发23岁当民办老师的时候,被公社党委调去通信组,专门在全公社范围内采写稿件。他说,当时还有一个专职的农民通信员,比他大一岁,姓王。俩人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书记一说有消息,就去采访。有时候也主动找素材,写完就通过邮局寄到县广播站。晚上到本县新闻时段,他们就守在小喇叭下面,竖起耳朵听,听到自己的稿子被采用了就特别高兴,公社领导也在听,他们听了也开心。赵德发至今仍记得,他俩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被采用了11篇。那时候县广播站有稿费,一篇稿子五块、一块,去领稿费的时候特别快乐。

除了给广播站投稿,他也给报纸投稿,《农村大众》是他们的主攻方向,不过老是投不中,可以说是“久攻不下”。后来,他写了一篇稿子,讲的是张家三义大队支部书记。他老婆去世了,但他还是带领群众抓好生产。他把这篇稿子投给了《农村大众》。“这次被采用了,稿子终于‘变铅字’,还得了4元稿费。我用两块二买了一本《四角号码新词典》,很爱惜,用厚塑料纸包着,一直用到现在。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架上。”赵德发说。

25岁到27岁,赵德发在公社党委当秘书。为了了解更广泛的农村发展状况,接触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提法,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他经常看《农村大众》,看到有用的材料就剪下来保存。

他曾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牛的挽具的改良。牛拉东西,挽具受力点小,牛很吃力,借鉴马、骡子、驴用的挽具改良后,受力面大,能给牛减轻痛苦。但现实中老百姓很难接受这种改革。于是,他就写了一篇小小说叫《牛的呼唤》,讲一个年轻农民想给牛减轻负担,用驴套给牛接上,结果被他爹痛骂的故事,这篇小说一千字左右,投给《农村大众》,居然被采用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农村大众》上发表文艺作品,之前发的是新闻。我记得是1987年的事,那时候我在县委工作,发表这篇作品特别高兴。”赵德发说,眼神中散发着光芒。

《牛的呼唤》给了赵德发灵感。后来他构思第一部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的时候就用上了这些素材。这部小说写农村改革,写农村的土地与农民几十年的事,包括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及他当公社秘书、县委秘书时经历的大包干时期的很多事情,其中有很多素材就来自《农村大众》。

通过这张报纸,赵德发了解到了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农村大改革的整体部署、具体步骤和事例,于1995年写出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问世27年后,这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生万物》,由杨幂、欧豪主演,即将播出。

“我十分感谢《农村大众》,在我的成长、创作过程中给了我一定的滋养。”赵德发说。他希望齐鲁大地上的这张老字号报纸能够发扬光荣传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为父老乡亲提供精神食粮。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