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丽江】红石榴花开在丽江,绘就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6:19 2

摘要:以“红石榴”命名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宛如一座温暖的法治灯塔,以法治宣传、咨询服务、公益调解、法律援助为触角,将专业与温情编织成网,让法治阳光洒满民族村寨,绘就民族团结与法治建设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在云南丽江,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恰似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共同绘就了一幅团结和谐的美好画卷。

以“红石榴”命名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宛如一座温暖的法治灯塔,以法治宣传、咨询服务、公益调解、法律援助为触角,将专业与温情编织成网,让法治阳光洒满民族村寨,绘就民族团结与法治建设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双语桥梁,让法律听懂民族语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的灵魂。丽江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成为法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一道天然屏障。为打破这一沟通壁垒,丽江“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独具慧眼,精心选拔出一批既具备扎实法律知识,又深谙民族文化的精英律师,组建了一支别具一格的双语普法志愿服务队。

他们个个身怀“语言魔法”,面对纳西族村民,能用纳西语将晦涩的土地承包法编成山歌;与普米族老人交流时,又能用普米语把婚姻家庭法律条款化作家长里短。纳西族律师和丽坤用东巴象形文字,在黑板上画出“调解流程”,成功让不识字的老奶奶理解了赡养纠纷的解决办法。

如今,这支队伍已成为连接法律条文与民族生活的“活字典”。

绿色普法进宗教场所,守护法治净土

宗教场所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精神寄托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法治宣传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寺庙在法会、祭祀等活动中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问题。一定要注意。”在寺院里,丽江“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普法队面向僧侣,专题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生态保护相关内容。

工作队员以生动的语言、贴近寺庙生活的案例,结合寺庙生活场景,对民法典绿色条款进行深入解读。以寺庙因忽视森林防火酿成重大损失的真实案例,详细阐释相关法律责任,引导僧侣树立绿色环保的宗教活动理念。

互动环节,面对僧侣提出的“传统宗教仪式与环保要求如何平衡”等困惑,工作队员结合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寺庙开展绿色环保工作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导。

民俗普法,法治融入生活烟火

“棒棒会”、金江白族乡“三月三”、摩梭人转山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现场,“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律师穿梭在售卖农具、花卉、各类小吃的摊位间,蓝色普法志愿马甲与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群众相映成趣。

“阿叔,您买树苗签合同可得注意这几个条款!”纳西族律师和强顺举着漫画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用纳西语讲解要点。

调解现场,两位商贩因摊位占地发生争执,服务站调解员立即赶到现场展开调解。一边是擅长调解的纳西族“和事佬”用东巴谚语劝和,一边是律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阐明利害。最终,两人笑着握手言和,还在调解员的建议下签订了临时摊位使用协议。围观群众纷纷点赞:“原来吵架也能吵出个明白法!”

双语调解,让法治温暖浸润心田

三月的七河镇五峰村,一场守护白族妇女权益的法治课悄然展开。

律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讲成扣人心弦的故事:“张大姐发现丈夫有暴力倾向后,第一时间向村委会求助,申请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台下的白族妇女们听得入神,有人悄悄抹起眼泪。

调解室内,一场婚姻财产纠纷正在紧张调解。调解员递上一碗暖心的热茶,用白族话轻声安抚:“慢慢说,还用‘秤不离砣’等白族谚语解释财产共有概念。”律师团队随后拿出财产分割方案,将夫妻共同经营的宾馆收益按法律规定清晰划分。

三个小时的调解中,双语交替、情理交融。最终,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

在移动的“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

双语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更用温暖的语言、易懂的比喻,让法律条文化作抚慰人心的力量,让法治的温度浸润每一个当事人的心田。

如今,“有纠纷找工作站”已成为丽江各民族群众的共识。

负责“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日常工作的云南凌云(丽江)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表示,律所将继续深耕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以工作站为依托,持续深化与村(居)的合作,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普法内容,增强普法实效,与各方携手构建多层次法治宣传网络,让法治石榴花盛开在丽江的每个角落,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长治久安贡献坚实的法治力量。

来源:云南政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