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我国有近2亿未成年网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逾97%。但网络空间在成为未成年人成长新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沉迷、违法信息侵蚀、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近日,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瓶颈突破、全方位功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我国有近2亿未成年网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逾97%。但网络空间在成为未成年人成长新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沉迷、违法信息侵蚀、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近日,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瓶颈突破、全方位功能优化和系统性应用升级,进一步筑牢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坚盾。
未成年人模式是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制度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就“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作出重要部署。2024年1月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细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上位法要求,对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构建“未成年人模式”作出明确规定。2024年11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进一步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发挥了“指引书”与“说明书”功能,对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进行规范引导,推动将法律制度优势转化为具体工作效能。
未成年人模式抓住了终端这个优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源头。未成年人模式立足移动智能终端这个入口和载体,实现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和应用程序三方联动,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从单一应用扩展到终端设备和分发平台,打通软硬件壁垒,形成了网络保护的“交叉防线”。用户在终端统一入口“一键开启”,即可实现所有应用程序同步切换,降低监护人操作与管理门槛。三方协同构建治理新机制,统一管理标准、贯通应用生态,形成治理与监管闭环,有效切断有害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真正的“源头治理”。
未成年人模式聚焦于信息内容这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键。信息内容是未成年人上网的基本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模式将法律法规的要求细化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的具体标准,要求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履行主体责任,在源头上对模式下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开展适龄内容推荐与安全审核,实现内容净化。一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优化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推荐相应优质适龄内容。另一方面,合理设置功能板块,抵制诱发性、误导性等不良网络行为,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如默认关闭陌生人私信功能,防范外链信息内容潜在风险;设置防绕过功能,未成年人无法自行退出模式;自动识别和拦截违法有害信息,实现对不良信息的精准过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必须做好加减法,依法整治有害信息,努力提供优质内容,逐步构建起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培育”的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成功的未成年人模式,要对未成年人真正具备黏性和吸引力,让未成年人真正喜欢。通过技术治网和依法治网相结合,科技向善与规则赋能相统一,未成年人模式将成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护航神器”,构建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健康快乐的网上家园。
免责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
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来源:网信双鸭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