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涵盖27个试点地区的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贵州省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入选,实现贵州碳达峰试点"零的突破"。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涵盖27个试点地区的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贵州省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入选,实现贵州碳达峰试点"零的突破"。
4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锚定“双碳”目标,两家入选园区各出奇招,黔南高新区系统推进固废综合治理,汇成固废垃圾“七十二变”;和平(苟江)经开区汇成节能降碳“三十六计”。
近日,记者走进园区各企业生产一线,推出“‘碳达峰’试点”系列报道,通过废铝“变形记”、磷石膏修复矿山“伤疤”等系列故事,解码企业绿色转型的实践密码,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绿色方案”。
从废铝材到再生铝,从高耗铝到节能铝,从废酒糟到有机肥,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各企业锚定“双碳”目标,绿色发展妙招频出,汇成节能降碳“三十六计”。
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航拍图。(经开区供图)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和平(苟江)经开区作为全省唯二的国家碳达峰试点,正以“绿色生产力”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标杆。
5月12日,记者走进园区企业生产一线,解码这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废铝“变形记”
在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的库房场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旧轮毂、废旧易拉罐等铝制废品,工人们正忙着将其打包。这些铝制废品经过分拣、破碎、高温熔炼等工序,4小时后就能“变身”为崭新的铝合金棒。
分拣流水线设备。
废铝如何“重生”为再生铝?“分选出高纯度的废铝是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环节。”生产厂长刘勇说,纯度直接影响铝液品质,纯度越高,炼出来的铝液质量越好。
面对铝锅、易拉罐等五花八门的铝制废料,为提高分选效率,刘勇指着轰鸣的生产线说,企业花5000万元打造了一条长150米的“分拣流水线”——磁铁吸走金属杂质,涡电流分选机筛出塑料,X光机精准识别材质。
经过这套“组合拳”,废铝纯度可达98%,每小时能处理40吨废铝,每年可省下2000万元成本。
经过1个小时的分拣工序后,纯度高的废铝被送进熔炼炉,在900摄氏度高温下逐渐熔化。
这里藏着节能秘密:通过将熔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回收用于待熔化的废铝,预热至180摄氏度。这道“预热工序”使铝液产量从每小时4吨增至7吨,每吨铝液消耗的天然气减少17立方米。
铝合金棒。
“自今年4月二期项目正式投产以来,我们已累计生产铝棒3000吨。”刘勇介绍,根据年产8万吨的产能测算,该“预热工序”可节约天然气136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660吨。
3小时后,随着熔炼炉阀门开启,火红滚烫的铝水从熔炉中涌出,流入模具冷却成型,一根根直径60厘米、泛着银光的铝合金棒就此诞生。2024年,这家企业生产了7.6万吨铝棒。
老铝企“省电路”
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锋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脸上露出笑容。屏幕上显示着电解槽分子比稳定在2.42,这个关键指标比人工控制时更加精准,意味着电解效率得到提高,电费开支也降了下来。
预测大模型界面。(企业供图)
“分子比就像炒菜时的调料配比,直接影响电解槽的工作状态。”周锋说,作为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老牌铝企,电力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1%以上,电费支出让企业压力很大,过去靠人工控制很难保持稳定,现在有了新办法。
去年1月,企业与华为合作,引入预测大模型系统。这套系统就像给工厂装了一个“AI大脑”,把模糊的经验变成了精确的数字指令。
“这相当于把生产电解铝变成了做科学实验,每一步都精确控制。”周锋算了一笔账,加上设备升级等措施,预计每年能省下约7000万度电,节约电费约4000万元。
此外,企业也在绿电和余热利用上想办法绿色低碳转型。
走进工厂,记者看到厂房屋顶上也铺满了太阳能板。“今天阳光好,发电量应该不错。”工程师周剑说,第一期光伏项目投资5800万元,每年能发绿电1626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效果相当于种植了4800多公顷森林。
电解工人正在作业。(企业供图)
企业如同一个持续运转的“热能银行”,在氧化铝生产区,余热锅炉累计利用热值约247万吉焦;在电解槽运行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产生120摄氏度高温烟气。
余热系统将这些热能精准捕捉后化作温暖动脉,不仅为办公区、宿舍及洗浴空间注入恒温能量,更以每年357万度电的节能效率点亮绿色账本——省下207万元电费的同时,同步削减8.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让工业余热在循环中焕发二次生命。
白酒糟“循环用”
5月13日,在茅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容糟场,一辆辆货车正将酒糟运往各个生产车间。在这里,废弃酒糟将踏上新的循环之旅,变成有机肥、饲料、生物质沼气等绿色资源。
“按照行业数据,每生产1吨酱香白酒,约产生4吨酒糟。这些过去被视为废弃物的酒糟,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带来环境隐患。”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副总经理江友峰道出了曾经的难题。
酒糟。
如今,经过十年探索,茅台循环产投公司构建起了产业大循环与园区小循环的绿色“双循环”经济模式。
如何实现产业大循环?有机肥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杨波介绍,酒糟来到这里后,将经过预处理、高温发酵等十余道工序,才能蜕变为有机肥料,目前车间年产能达到12万吨。
“这些有机肥将用于茅台酒用五大高粱种植基地,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目前已累计改善100万亩的土壤肥力。”有机肥车间负责人刘涛介绍,以此形成“酒糟—有机肥—高粱种植—酿酒”的产业大循环。
当外部循环滋养土地时,园区也有着自己的小循环。
在园区贵州尊朋酒业有限公司制酒车间,记者看到,通过应用机器人上甑、自动摘酒等技术,废弃酒糟一步一步成为生产基酒的原料。
制酒生产线。
取酒后的酒糟仍未结束使命,它将和酿酒产生的高浓度窖底水一起,通过多道生产工序,生产生物质沼气。
“园区每年可产1000万方生物质沼气,沼气经转化后,通过蒸汽供应反哺园区酿酒和饲料生产,形成‘酒糟、废水—沼气—回供生产’的园区能源循环。”生物质沼气项目负责人先阳说。
今年3月,贵州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入选第二批27个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入选碳达峰试点名单,对我们也是一次深度体检,通过与贵州民族大学双碳研究院合作,摸清楚能源指标家底,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扎实推进碳达峰实施路径 。”遵义市播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付承前说。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