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照片,原来曾经有皇城的成都这么霸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01:52 1

摘要:这是陆游所作诗词《成都书事》。并非只有陆游描写过成都,杜甫、李白等诗人也有关于成都的诗句留存。然而,这些描绘的都是800多年前成都的景象。诗人笔下的诗句能让我们展开想象,可终究不能让我们大饱眼福。如今,超编将时间推进到700多年后,为大家展现距今100年时成都

剑南山水尽清晖,

濯锦江边天下稀。

烟柳不遮楼角断,

风花时傍马头飞。

芼羹笋似稽山美,

斫脍鱼如笠泽肥。

客报城西有园卖,

老夫白首欲忘归。

这是陆游所作诗词《成都书事》。并非只有陆游描写过成都,杜甫、李白等诗人也有关于成都的诗句留存。然而,这些描绘的都是800多年前成都的景象。诗人笔下的诗句能让我们展开想象,可终究不能让我们大饱眼福。如今,超编将时间推进到700多年后,为大家展现距今100年时成都的模样。

一开始先说一下一位来自美国的主角


“路得·那爱德”

Luther Knight

路得·那爱德(1879-1913),于美国爱荷华州诞生,曾在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以及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求学,还在美国的两所大学担任教职。

1910年6月,和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订援教协议。同年8月,从美国途经日本来到中国。之后从上海溯长江而上,10月抵达成都,在四川高等学堂教授数学、化学以及地质学。

一百年前,摄影技术尚未普及,莫说大量照片,即便一张照片也实属难得。所幸彼时一位名叫路得·那爱德的外国人来到成都,记录下诸多珍贵瞬间,这些影像留存至今。

在1907年这一年,由于热衷于摄影,路得和一位从事摄影工作的友人共同开办了一家专门拍摄人像的照相馆。

1911年2月,他受聘担任四川高等学堂地矿部主任一职。路得趁着假期的时间,对四川北部与西部开展了地质勘探工作,带回了大量让校方称赞不已的矿石标本以及地质地貌照片。也许正是在这几年,他开始了对成都的记录。不多说了,咱们一同瞧瞧那些无比珍贵的老照片吧。

↓↓


1911年春丨当年成都市最宽大、繁华的东大街,图中这条街虽然规模不及东大街,但也可称店肆栉比。从照片上就可能看到,路面颇为石板,前伸的屋檐也是便于雨天顾客行走购物。商店多数悬挂牌匾市招。最抢眼的是两名巡警,以维持市面正常秩序。据此,这条街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的总府街。


1911年春丨青羊宫大殿前的农具市场。每年阴历二月十五,成都花会开始,青羊宫和二仙庵之间的围墙即会拆除一个缺口,形成东西相同的庙观,可容纳更多的游人。


花会中的餐厅


成都市西郊青羊宫二仙庵门外的苗圃和鸟市


参加劝业会展览的小商品摊点。


1911年11月27日丨成都皇城内,皇城内羣众庆新政。皇城是明蜀王朱椿的王府,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的建筑是:正门端礼门、龙门、明远楼、石牌坊、致公堂、清白堂、文昌宫和后子门。远处可见明远楼。文革中因修建“万岁纪念馆”(今四川科技馆),皇城而被夷为平地,成为成都人民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


皇城内石牌坊广场前的集会群众,人群中大多数脑后还拖着长辫,因为当时剪辨的政令还未下达。牌坊上刻有“旁求俊义”,后面是致公堂。


成都皇城内。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宣布四川独立,尹昌衡出任军政部长,被推为都督。老百姓高举“汉”字旗,欢庆清王朝的灭亡。


1911年冬丨新军政府的军官,在学堂教室外,两位手握军刀的军官,戎装规整、简洁,表情严肃,为军人范儿十足点赞!


成都少城将军衙门一带的街区,清康熙年间成都城内西边筑满城(亦称少城),为满蒙旗兵的居住地。


1910年冬丨成都北郊青龙场集市,四川人俗称的“赶场”,照片上看应该是萝卜丰收的时候。以前还有很多人用萝卜做灯芯(超编小时候也是如此)或者充当草药。


成都市民宅式的旅店,四合院的天井中停放三乘街轿,用来接送旅客。

位于成都北面彭州的龙兴寺塔,高达十七层,始建于唐朝。在明弘治年间遭遇地震,此塔被震出裂缝。

清末时期,成都最大的现代工业企业之一,是位于成都西北彭州的白水河铜矿冶炼厂。


1911年秋丨牵老黄牛的老农,在成都平原及其附近农村,水牛是耕水田的牲畜,少量黄牛主要用来犁旱地和拉车运输。


1910年冬丨成都郊区内河航运码头,河边停靠几艘其形似筏的“扒扦船”,可载货20担。照片中人前的锅、木桶、灶和饭勺、竹篮等都具有四川民间生活用具的特征。超编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不过那会叫野炊。

1910年冬季,画面里是一群在孤儿院嬉戏的孩子。早在清代中期,成都就已涌现出诸多慈善组织,其中声名远扬的当属慈惠堂。这些慈善团体大多由官方开办,设有女婴教养场所、幼稚园、育婴堂以及孤穷子弟教养所等。图中展示的便是一家收留孤穷儿童的慈善机构。冬日的庭院中,一位裹着小脚的中年妇女坐在桌前做着缝补活计,她的面前和身旁有十五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穿着干净整齐,气色也不错,或许是那些失去双亲、无家可归的可怜幼童。院子里的房屋和围墙带有成都建筑的特色,其位置或许处于城内东北一角的街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这一片区域是慈善机构聚集的地方。


1911年秋丨菜园茅屋,草顶、泥墙。这座简陋茅屋前是一块面积不大的菜园,地里的厚皮菜等秋冬作物生长良好。屋前檐下站立二人,坐着一人,当作围墙的竹竿栅栏上挂着杂乱的布条等物,茅屋四壁陈旧且略有倾斜。这是一家生活比较贫苦的农户,在当年川西农村常见不鲜。


路得教授在川西村落道路上与学生交谈。

观赏了如此多的照片,是否会产生一种置身于上世纪的错觉呢?超编整理了许久,已然完全沉浸在那个时代里,等回过神来,才发觉自己仍身处现代。实际上,时代便是这般不断演进的。回首再瞧成都的东大街、西大街、春熙路以及天府广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最后,超编要特别感谢路得·那爱德,是他为我们留存了这些影像,让我们得以目睹更早期的成都模样。倘若能够穿越时空,超编必定要把成都往昔的先辈们带回来,让他们看看这座崭新的城市。


逛逛太古里也可以,毕竟他们带的钱 值钱……

摄影师路得·那爱德的人生经历

●1879年6月8日,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的普维尔。

●于1895年从内布达斯加州玉潭公立学校完成学业;

●1902年6月,从伊利诺斯州南普维尔市西北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和矿物学双学位;

●1903年10月,进入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06年6月,取得理科硕士学位。

●1906年至1907年,于印第安那州的罗斯科技大学担任教职,主要教授化学课程。同时,还兼任田径队与棒球队的教练。

●在1907年到1910年期间,于伊利诺斯州德克勃市的伊利诺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化学课程。由于对摄影怀有浓厚兴趣,便和一位同样热爱摄影的朋友计划合开一家专门拍摄人像的照相馆。

●1910年6月24日,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与美国伊利诺斯州安尔伯那市签订了教学聘用协议。

●1910年7月7日,从美国西雅图登上船只出发,在8月2日抵达中国上海。

●1910年10月,逆长江水流方向而上,途经汉口、重庆后抵达成都,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讲授数学、化学、地质以及矿物学。

●1911年2月,受聘担任四川高等学堂地矿部主管。在假期期间对四川西部和北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亲自拍摄了大量让校方称赞不已的地质地貌与矿石标本照片;

●1911年11月27日,清王朝覆灭,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告成立,有人为正、副都督以及军官们拍摄了照片。

●1912年1月,鉴于中国西部局势不稳定,学校暂停授课,便离开成都前往南京大学任教;

●1912年4月至8月,于上海美利丰相馆担任专职摄影师,拍摄了大量人物肖像与市井风情的照片。

●1912年9月,回到成都,与高等学堂重新签订协议,于已更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学校中讲授化学、地质以及矿物学。

1913年4月上旬,路得领着学生到附近的彭县白水河铜矿炼厂考察,很不幸染上了斑疹伤寒。

1913年4月19日,于福音堂医院(现今成都市四圣祠街的市第二人民医院)离世,葬于东门外南台寺D——7号墓地,去世时34岁。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有《回眸历史——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国人镜头中的成都》;豆瓣网、巴蜀网有《华西印象——一个美国人1910~1913在西部中国》以及《消失的天府(1910~1913美国教师路得·那爱德摄影作品集)》

来源:燃烧的螺旋丸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