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满】三位科学家的“中国粮”守护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5:42 1

摘要:点滴故事中,领略科学家精神的熠熠光辉。我们开设【科学家日历】专栏,讲述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打造展示科学家群像风采的“人物志”、讲述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时光笺”、弘扬科学家精神内涵的“文化集”。

【科学家日历】

点滴故事中,领略科学家精神的熠熠光辉。我们开设【科学家日历】专栏,讲述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打造展示科学家群像风采的“人物志”、讲述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时光笺”、弘扬科学家精神内涵的“文化集”。

2025年5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

小满时节,暖风轻拂大地,大自然奏响丰收的序曲。这个承载着农人希望的节气,不仅预示着麦粒逐渐饱满,更体现了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在育种之路上的辛勤耕耘。

小麦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在祖国的广袤田野上,每一株麦穗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蔡旭、戴松恩、余松烈等科学家扎根田间,推动小麦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创新,他们用专业与坚守,让一颗颗接续而出的小麦良种生根、发芽、成长,掀起一波又一波金色的麦浪,为千千万万国人的口粮辛勤奔忙。

蔡旭:将小麦种子带回中国

蔡旭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在金善宝教授的指导下选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其后又选育出4批近20个抗锈小麦品种,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此外,他还通过总结、运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配合高产小麦品种,在当时小麦亩产普遍低下的情况,曾创造出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对小麦大面积增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处南京的中央大学被迫内迁大西南。蔡旭背着刚刚收获的小麦良种,乘船溯江而上到达重庆,落脚于沙坪坝小镇一间堆柴的小屋。面对敌机的频繁骚扰、生活的艰辛和资料的匮乏,蔡旭和同事们没有退缩,他们立即着手将历尽艰辛带出来的麦种播撒在一块山坡地上。

青少年时代的蔡旭 /中国农业大学

谁也想不到,在这片敌机轰炸的战争创伤之地上,蔡旭和同事们培育出“南大2419”小麦良种。新中国成立后,“南大2419”迅速推广到长江中下游、黄淮平原以至西北高原,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种植。“南大2419”是我国小麦种植史上推广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小麦良种,也是我国大面积推广的第一个抗条锈病小麦品种。

1945年,蔡旭赴美学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深造,并奔波于堪萨斯州、华盛顿州等几个美国产麦区进行调研,搜集各类农学资料和小麦种质资源。及至回国前,他已搜集了3000多份小麦品种资源,满满当当装了几个箱子。

归国途中,他不慎将行李弄丢,却把3000多份小麦种子完完整整地带回国内。后来,这批小麦种质资源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贾继增曾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小麦种质资源是三万至四万份,最开始收集时只有一万多份。蔡旭一个人就带来了近十分之一,是我国目前一次性引进国外种质资源最多的人。”

1965年,蔡旭在欧洲访问/中国农业大学

蔡旭还是我国小麦杂交研究的创始者。20世纪60年代,他出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带回了小麦T型雄性不育的原始材料,由此开拓了我国小麦雄性不育杂优利用研究。 面对这些千辛万苦搜集来的种质资源,蔡旭却毫无保留,无论是同行还是农民相求,都笑呵呵地双手奉上。这在他看来并不算什么,“曾经为了推广良种,我还亲自背着一口袋麦种到乡下求农民种上试试。”蔡旭曾说。

戴松恩:提出制定我国第一部《种子法》的建议

戴松恩,作物育种与细胞遗传学家,曾参与选育中国首批小麦良种,证实了中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差异;提出制定我国第一部《种子法》的建议。

为借鉴美国农作物育种的先进经验,1936年,戴松恩考察了美国21个产谷州的农学院和农事试验场,重点关注试验区排列、杂交育种、抗病虫害、抗旱育种、小麦品质及细胞遗传等。回国后,他在《农报》发表《美国产谷州参观记》,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

戴松恩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与同学合影,右三为戴松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戴松恩在战乱中辗转多地,以保障战时粮食为重点,开展小麦增产及烟草、玉米、油菜等育种研究与推广。在油菜育种上,他培育出“罗甸一号”,并发表相关论文;在玉米育种方面,他通过引种试验,指出美国双杂交玉米品种并不优于本地品种,提出利用美国自交系与中国材料杂交才能培育出适用于中国的高产玉米品种,还论述了玉米杂交种的推广问题。

戴松恩发表的文章《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摘要》/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8年7月,在“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戴松恩首次倡议当时的农林部种子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此后,戴松恩又撰写了《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1978年9月25日,戴松恩的建议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采纳,作为当期封面文章刊登在《科技工作者建议》上,并报送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门审阅。

《科技工作者建议》1978年第14期刊登戴松恩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戴松恩等专家建议和相关部门推动下,1981年12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1989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2000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制定,并于当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历经三次修订,对我国种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9月,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建成。

余松烈:开启冬小麦高产时代

余松烈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为山东小麦增产发挥了示范作用。

余松烈在考察小麦穗粒情况/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前夕,毕业不到十个年头的余松烈来到山东,先后考察了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莱阳、肥城、滕县等地的高产麦田,向生产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总结农民种植小麦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余松烈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滕县试种经验结合,集成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我国黄淮海和北方冬小麦高产开创了新时代。

1975年秋,山东省滕县(现滕州市)县委领导接受余松烈的建议,创办了滕县“五七”农大,农民们农闲时到农学院学习农业基础知识,生产季节则进行短期集中培训,由余松烈主讲小麦栽培、小麦育种、田间试验技术三门课程,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生产和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培养了农业技术人才。为此,他经常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各社队去指导小麦生产和做试验调查,带领学员去河南、陕西等地搞小麦观察和学术交流。

在滕县的麦种精播试验田里,余松烈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纪录,带动了全县80多万亩小麦全面丰产,成为全国小麦高产典型,直到现在仍是全省乃至全国小麦新品种推广、小麦新技术应用、小麦高产的先进典型。

余松烈总结了在滕县进行小麦高产攻关的经验,完成了十多篇论文,其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初步阐述了精播高产理论,总结出这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每亩地节省十多斤种子,可增产10%以上,这一成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全国科学大会获奖证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8年,余松烈返回山东农学院工作之后,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进一步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一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3.5%。

小满时节,麦田里的科研故事仍在延续,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用青春作种、以汗水浇灌,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正如麦穗在小满时节“小得盈满”却持续灌浆,他们始终以“满而不溢”的谦逊深耕田间,用每一粒良种、每一项技术,续写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答卷。

参考文献:

[1]蔡旭院士:“抗棍棒”的小麦人生[N].中国科学报,2021-06-01.

[2]走近蔡旭院士 感悟小麦人生[OL].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2019-04-14.

[3]为端牢“中国饭碗”奔走疾呼——记戴松恩对我国首部种子法的贡献[N].科技日报,2022-12-16.

[4]戴松恩: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N].中国科学报,2019-07-19.

[5]戴松恩:在祖国大地上焕发智慧光彩[N].中国科学报,2017-03-15.

[6]大爱化作田间行——余松烈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8.

[7]余松烈:一生心系麦田的守望者[N].科普时报,2022-01-26.

[8]余松烈:麦田“烈”光[N].中国科学报,2021-11-12.

审核专家:杨坚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观浦 原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

来源:江苏省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