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很难养,喂什么药成活率才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4:49 1

摘要:# 提高小鸡成活率的科学喂养与用药指南小鸡养殖是家禽业的基础环节,但许多养殖户尤其是新手常常面临小鸡成活率低的问题。小鸡在出壳后的最初几周内特别脆弱,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环境变化和病原体极为敏感。本文将系统介绍提高小鸡成活率的科学方法,包括合理用药、科学喂

# 提高小鸡成活率的科学喂养与用药指南

小鸡养殖是家禽业的基础环节,但许多养殖户尤其是新手常常面临小鸡成活率低的问题。小鸡在出壳后的最初几周内特别脆弱,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环境变化和病原体极为敏感。本文将系统介绍提高小鸡成活率的科学方法,包括合理用药、科学喂养、环境控制等综合措施,帮助养殖户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一、小鸡常见疾病及预防用药

小鸡在生长初期容易感染多种疾病,了解这些常见病症及其预防措施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白色稀粪粘附肛门周围。预防该病可在雏鸡1-3日龄时使用恩诺沙星(每升水添加25-50毫克)或氟苯尼考(每公斤饲料添加20-40毫克)进行预防,连用3-5天。对于已发病的鸡群,可使用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2-5万单位,每日2次)进行治疗。


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症状包括突然死亡、绿色腹泻和鸡冠发紫。预防该病可在10-15日龄时使用磺胺二甲嘧啶(每升水添加1克)或强力霉素(每公斤饲料添加100-200毫克),连用3天。治疗时剂量可适当增加,但需注意磺胺类药物可能抑制生长,不宜长期使用。

球虫病是小鸡最常见的寄生虫病,表现为血便、消瘦和羽毛蓬乱。预防球虫病可在7-14日龄时使用地克珠利(每吨饲料添加1克)或盐霉素(每吨饲料添加50-60克)进行预防,连用5-7天。治疗时可使用妥曲珠利(每升水添加25毫克)或磺胺氯吡嗪钠(每升水添加0.3克),连用3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多种继发感染。预防该病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在10-14日龄时使用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前后3天可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按说明书使用)以减轻应激反应。

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表现为咳嗽、喷嚏和眼鼻分泌物增多。预防可在15-20日龄时使用泰乐菌素(每升水添加0.5克)或替米考星(每升水添加0.2克),连用3-5天。治疗时剂量可加倍。


二、科学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合理用药是提高小鸡成活率的重要手段,但必须遵循科学原则,避免滥用药物导致的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用药时间窗口非常关键。小鸡在1-7日龄时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是预防性用药的黄金期,此时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垂直传播疾病的风险。但7日龄后应逐步减少抗生素使用,转而依靠疫苗接种和生物安全措施。

轮换用药策略能有效延缓耐药性产生。不同类别的药物应交替使用,如这个批次使用氟喹诺酮类,下个批次改用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同一类药物连续使用不应超过两个养殖周期。

剂量控制必须精确。剂量不足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反而会筛选出耐药菌株;剂量过高则可能导致中毒或生长抑制。液体药物应使用量筒准确测量,粉剂药物需用电子秤称重,避免"大概差不多"的粗放做法。

给药途径选择也很重要。饮水给药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药物在水中的稳定性,有些药物需现配现用(如青霉素类);拌料给药适合群体预防,但需确保混合均匀;注射给药见效快但应激大,多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药物配伍禁忌不可忽视。如氟苯尼考不宜与青霉素类合用,磺胺类药物不宜与酸性药物同用,电解多维不宜与某些抗生素同时使用。养殖户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兽医。

休药期必须严格遵守。上市前应按规定时间停止用药,确保禽产品无药物残留。记录用药情况,建立可追溯体系,这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品质保证。

三、营养管理与科学喂养

除了合理用药,科学的营养管理对小鸡健康成长同样至关重要。

开食时间影响雏鸡发育。雏鸡出壳后12-24小时内应开始喂食,过晚会消耗体内储备,影响发育。开食料应选用易消化的破碎料或粗粉料,撒在浅盘或干净垫纸上,便于雏鸡啄食。

饲料配方需满足营养需求。雏鸡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20-22%,能量2800-3000千卡/千克,并含有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使用商业雏鸡专用料,或按科学配方自配饲料。自配料需注意原料质量,避免霉变。

喂食频率应合理安排。1周龄内每天喂6-8次,2周龄减至4-6次,3周龄后3-4次。每次喂量以30分钟内吃完为宜,避免饲料长时间残留导致霉变或营养损失。

饮水管理常被忽视但极为重要。雏鸡需24小时供应清洁饮水,水温以20-25℃为宜,过冷会导致腹泻。饮水器应每天清洗消毒,水位高度随日龄调整,确保雏鸡能轻松饮水但不会弄湿羽毛。

添加剂使用可增强体质。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可改善肠道健康,添加量为0.1-0.2%;有机酸(如柠檬酸、甲酸)可降低消化道pH值,抑制病原菌,添加量0.3-0.5%;酶制剂(如植酸酶、木聚糖酶)可提高饲料利用率,按产品说明添加。

过渡换料需循序渐进。从雏鸡料到育成料的转换应分5-7天逐步完成,第一天新料占20%,第三天50%,第七天完全转换,避免突然换料引起的应激和消化不良。


四、环境控制与健康管理

良好的饲养环境是减少疾病发生、提高成活率的基础条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温度控制是育雏成败的关键。1日龄雏鸡需要35-37℃的环境温度,以后每周下降2-3℃,至4周龄时维持在24-26℃。温度是否适宜可通过观察雏鸡行为判断:温度合适时雏鸡均匀分布,活动自如;温度过低时雏鸡扎堆;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呼吸。

湿度管理常被忽视但很重要。1周龄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防止雏鸡脱水;2周龄后可降至50-60%,过高湿度易导致球虫病和呼吸道疾病。可通过通风换气、调整饮水器位置、及时更换垫料等方式调节湿度。

通风换气需平衡温度需求。雏鸡代谢旺盛,需要充足新鲜空气,但又要避免冷应激。一般以人进入鸡舍不感到闷气,又无明显异味和刺眼感为宜。冬季通风可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避免直接吹向雏鸡。

光照程序影响采食和发育。1-3日龄可采用23小时光照,强度20-30勒克斯(约每平方米3-5瓦白炽灯);4日龄后每天减少1小时光照,至8小时维持;光照强度也可逐步降低至5-10勒克斯。突然改变光照会引起应激,应避免。

饲养密度要合理控制。平养条件下,1-2周龄每平方米30-40只,3-4周龄20-30只,随日龄增加逐步降低密度。密度过高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采食饮水不均,啄癖增加,死亡率上升。

卫生消毒是防疫基础。进雏前鸡舍应彻底清洗消毒,可采用"清扫-冲洗-消毒剂喷洒-熏蒸"的程序;饲养期间定期带鸡消毒,每周1-2次,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季铵盐类、碘制剂);饮水系统每2-3天清洗消毒一次。

日常观察能及早发现问题。每天应观察雏鸡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情况、粪便性状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病死鸡应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不可随意丢弃或食用,防止疾病传播。

五、综合保健与应激管理

现代养殖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通过综合保健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鸡群整体健康水平。

免疫程序是防疫核心。应根据当地疫情制定科学免疫计划,常见疫苗包括:1日龄马立克疫苗(颈部皮下注射)、7日龄新城疫-传支二联苗(滴鼻点眼)、14日龄法氏囊苗(饮水)、21日龄新城疫二免(饮水)。免疫前后避免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每升水100毫克)减轻应激。

断喙操作减少啄癖。7-10日龄是断喙适宜时间,可请专业人员使用专用断喙器操作,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断喙前后3天应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每升水1毫克)和抗生素(如恩诺沙星)防止出血和感染。

分群管理提高均匀度。雏鸡在2-3周龄时应按大小分群饲养,弱小雏鸡单独组群,加强营养和管理。分群应在傍晚进行,减少应激,分群后提高舍温1-2℃,添加多维电解质。

应激控制不容忽视。运输、转群、免疫、天气变化等都是常见应激源。应激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发疾病。应对措施包括:提前添加抗应激剂(如维生素C、电解质);避免在极端天气进行操作;保持环境稳定;尽量减少抓鸡次数。

记录分析改进管理。详细记录每日死亡率、用药情况、采食量、环境参数等,定期分析死亡原因和管理漏洞,持续改进饲养方案。正常条件下,0-4周龄累计死亡率应控制在3%以下,超过此值需查找原因。

生物安全是最后防线。养殖场应实行全进全出制,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严格人员车辆消毒;做好防鸟防鼠工作;禁止外来禽类产品进入场区;病死鸡无害化处理。这些措施能有效阻断疾病传播途径。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结合科学用药和精细管理,可显著提高雏鸡成活率,为后续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养殖户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鸡群状况灵活调整方案,必要时咨询专业兽医,实现科学养殖、效益最大化。

来源:科学好作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