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梦中惊声尖叫,到底不用治,还是很严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0:21 1

摘要:“凌晨3点,突然被伴侣的尖叫声惊醒,TA闭着眼睛大喊,手脚还在空中挥舞。”

“凌晨3点,突然被伴侣的尖叫声惊醒,TA闭着眼睛大喊,手脚还在空中挥舞。”

「梦中尖叫」在深夜的儿童房更为常见——

“孩子突然在梦中坐起身,尖叫大喊,几分钟后又倒头大睡,第二天毫无记忆。”

这类现象并非孤例。

国际睡眠医学联合会数据显示:约6.7%的成年人每月至少经历1次睡眠中发声行为。

儿童群体则更「活跃」:3-12岁儿童中,夜惊症(sleep terror)发生率高达17%,常伴随尖叫和肢体动作。

「梦中尖叫」是种心理疾病,还是睡眠障碍?为什么睡着的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手舞足蹈?需要及时治疗?还是不需要理会呢?

值得注意的是,梦中尖叫行为在不同年龄呈现不同特点:

夜惊症多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前1/3时段爆发。

与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相关。

25-50岁人群突发尖叫多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

《Sleep》杂志研究显示,战场退伍军人出现睡眠尖叫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2倍。

65岁以上人群中,REM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病率达2%。

患者常因梦见被攻击而尖叫反击,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驱症状。

正常情况下,REM睡眠期肌肉张力会被完全抑制。

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身体逐渐变得沉重,直到睡着后毫无感觉」。

但某些情况下,这个「安全锁」会失效:

神经元异常可能导致REM期肌张力失抑制,这也是RBD(REM睡眠行为障碍)核心机制。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常见。

《Nature》子刊发现,HTR2A基因突变携带者出现睡眠异常行为的风险增加2.8倍。

高强度的短期应激或长时间的慢性应激,都会促使睡眠异常。

分离性障碍患者可能在睡眠中重现创伤场景。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睡眠中杏仁核激活程度较常人高47%。

慢性压力人群的皮质醇昼夜节律紊乱。

这些都可能诱发睡眠期异常行为。

连续熬夜工作会缩短REM睡眠期,导致睡眠结构「报复性改变」。

夜间蓝光暴露使褪黑素分泌峰值延迟,可能引起各种睡眠问题。

不是所有梦中尖叫都需要干预。

对于儿童来说,随着神经发育完善,梦中异常会逐步自行缓解。

成年人则需参考以下情况:

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建议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

夜间异常行为每周发作≥2次且持续1个月

✅ 伴有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撞墙、挥拳)

✅ 日间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或情绪障碍

医生会如何诊断和治疗「梦中尖叫」呢?

诊断之前,患者最好能记录2周睡眠日记(含尖叫时间、梦境内容),还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去捕捉REM期肌电活动异常。

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到药物。

例如部分苯二氮卓类药物对80% RBD(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有效。

针对创伤(PTSD)相关「梦中尖叫」,则需要采用相应的药物结合心理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需警惕,RBD(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高达80-90%的病例最终会发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平均潜伏期约10-15年。

因此老年人出现睡眠异常,一定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梦中尖叫,童年期可能是「系统误报」。

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成为疾病的预警信号。

当它伴随其他症状出现,或造成身心不适,及时进行干预,才能找回健康的、安稳的整夜睡眠。

审核医生:徐文军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来源:大众健康卫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