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览文脉 书香警营|莲湖公安民警阅读感悟集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4:58 1

摘要:当藏蓝遇见书香,警营便多了一份诗意。在“读览文脉 书香警营”读书月活动中,我们见证了太多民警与书籍的美好相遇。现在,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品味这些来自阅读的温暖馈赠。

(2025)

全警读书月

READING

BOOKS

当藏蓝遇见书香,警营便多了一份诗意。在“读览文脉 书香警营”读书月活动中,我们见证了太多民警与书籍的美好相遇。现在,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品味这些来自阅读的温暖馈赠。

阅读感悟集萃

张超 秘书科科长

作为分局秘书科科长,我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内外”的枢纽岗位,既要服务决策、保障运转,又需应对突发、化解矛盾。王西冀的《好秘书是这样炼成的—秘书成长之路八谈》一书,以30年秘书工作经验为底色,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拆解了秘书工作的核心逻辑。书中“回归本位、聚焦实战、锤炼素养”的理念,让我对公安秘书工作的定位与提升路径有了更深思考。以下结合书中观点与公安工作实际,从三方面分享感悟。

一、秘书工作的本质:在“服务”与“大局”中寻找平衡

书中提出,秘书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但需跳出“事务主义”陷阱,既要做好“极致细致”的保障,又要成为“参谋助手”的智囊。公安秘书岗位的特殊性更强化了这一矛盾:既要处理文件流转、会议筹备等日常事务,又需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中快速响应。书中“秘书工作无小事,但需分轻重缓急”的观点让我学会动态调整优先级,既确保指令传达“零时差”,又兼顾文稿起草的精准性。

二、实战技能的提升:从“文字匠”到“问题解决者”

公安秘书的核心能力在于“转化”——将党委决策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案,将基层问题转化为决策依据。书中“文风养成”章节提出“去官气、接地气”的写作原则,这对公安文稿尤为重要。例如,在撰写简报通报时,需用数据替代口号(如“破获侵财案件同比上升30%”),用案例替代空泛要求(如“某派出所通过便衣侦查破获系列盗窃案”),让基层民警“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三、个人修养的锤炼:在“隐与显”中实现价值升华

公安秘书常处于“幕后”,但责任重大。书中“根基夯实”章节强调“学习力即竞争力”,这要求我们既要精通《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等规范,又需掌握公安业务知识、新媒体传播规律。书中“独奏与和声”的比喻,恰是公安秘书协调能力的写照:既要与科室成员分工协作(如文件流转与会议筹备的“无缝衔接”),又要与刑侦、治安等部门高效联动。

《好秘书是这样炼成的》一书的价值,在于将秘书工作从“经验传承”升华为“方法论体系”。作为公安秘书科长,我深刻体会到:秘书岗位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治理参与者”。未来,我将以书中“八谈”为纲,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系统思维意识(统筹全局与细节)、底线思维意识(严守保密与合规)、创新思维意识(探索智慧办公模式),为公安新质战斗力提升贡献秘书力量。

——读《好秘书是这样炼成的—秘书成长之路八谈》有感

魏薇 指挥中心副主任

历史是文明的年轮,当我们翻开《中国简史》,如同置身于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从远古部落的篝火到现代都市的霓虹,从青铜器的斑驳锈迹到航天飞船的璀璨星光,五千年文明的密码隐藏在朝代更迭、思想碰撞与民族融合的褶皱里。这部简史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精神地图,让我们在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中,看见一个文明的韧性、包容与自我革新的力量。

一、文明的起源:在多元一体中孕育独特基因

中国文明的诞生如同满天星斗的汇聚。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多元共生的格局。这种“多元一体”的特质,早在文明起源阶段便埋下了包容的基因——黄帝与炎帝的部落联盟,不仅是武力的征服,更是文化的融合;商周时期“天下观”的萌芽,让“华夷之辨”始终伴随着“以夏变夷”的开放心态。

甲骨文的出现让文明有了最早的记忆载体,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仅是艺术的绽放,更是礼制秩序的象征。当西周以“分封制”“宗法制”构建起早期国家形态时,中华文明已展现出对秩序的独特理解:不是依靠神权统治,而是通过血缘伦理与政治制度的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这种以人文精神为底色的文明基因,让中国在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爆发出诸子百家的思想盛宴,儒释道的思想脉络从此成为文明的精神根系。

二、王朝的兴衰:在治乱循环中寻找演进逻辑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经历了九个大一统王朝的更迭。每个王朝的兴起都伴随着制度创新: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本框架,汉代的察举制开创了文官政治的先河,隋唐的科举制让社会流动成为可能,宋代的活字印刷与火药应用推动了技术革命……但同时,王朝的衰落也往往陷入相似的循环:土地兼并引发民生危机,官僚腐败导致统治失效,外部冲击加速内部崩塌。

值得深思的是,中国文明在王朝更迭中展现出强大的修复能力。每一次动荡后,新王朝总会在前代基础上调整制度:汉初的“文景之治”吸取秦亡教训,唐初的“贞观之治”整合胡汉文化,明成祖的郑和下西洋在开放与保守间寻找平衡。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演进逻辑,既非简单的重复,也非激进的断裂,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危机中重生。正如黄仁宇所言:“中国的历史中,稳定与平衡是主流,变革是对平衡的调整。”

三、思想的力量:在碰撞融合中塑造精神底色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的多元共生。儒家的入世情怀构建了伦理政治的框架,道家的自然哲学提供了精神超越的路径,佛教的传入经本土化后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种“儒释道互补”的格局,让中国人在现实责任与心灵自由之间找到平衡——兼济天下时以儒家为准则,独善其身时以道家为依托,超脱生死时以佛家为慰藉。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让传统思想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赛先生”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的碰撞始终是文明转型的先声。这种碰撞不是简单的否定传统,而是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重构精神坐标: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续写文明的新篇章。思想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四、民族的韧性:在危机考验中彰显文明底色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危机: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五胡乱华的民族冲突、宋元之际的文明冲击、近代以来的列强侵略……但每一次危机都成为文明升级的契机。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盛唐的开放奠定基础;宋辽金的政权并立,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多样性;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唤醒了全民族的凝聚力,让“中华民族”成为超越地域与阶层的精神共同体。

这种韧性源于文明深处的“大一统”观念。从秦代“书同文、车同轨”到清代“改土归流”,追求国家统一与文化认同始终是主流价值观。即便在分裂时期,“天下归一”仍是人心所向。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自我反思能力:鸦片战争后,从器物革新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启蒙,中国人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蜕变,这种“凤凰涅槃”式的重生,在人类文明史上堪称奇迹。

五、现代的启示:在历史纵深中理解中国道路

读《中国简史》,最震撼的是看见文明的连续性如何塑造今日中国的模样。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暗合了传统“天下观”的现代转化;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也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历史从未远去,它像一条隐形的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国文明的包容性特质愈发彰显价值。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从未以征服掠夺为目标,而是秉持“协和万邦”的理念。这种文明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不是重复西方殖民扩张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路径。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是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那是盛唐文明开放包容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永不停歇的精神隐喻。从远古到现代,这条文明长河历经泥沙俱下,却始终奔涌向前,因为它懂得在接纳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作为长河中的后浪,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文明的续写者。当我们在史书里读懂中国的过去,才能在现实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让五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读《中国简史》有感

来源:黑马观世界m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