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仙翁的来历?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14:31 1

摘要:说起南极仙翁,很多人会想到神话故事里法力高强的仙人。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形象也深入人心。然而,如果我们去翻阅道教典籍,会发现就没有“南极仙翁”这个称呼。那么,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说起南极仙翁,很多人会想到神话故事里法力高强的仙人。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形象也深入人心。然而,如果我们去翻阅道教典籍,会发现就没有“南极仙翁”这个称呼。那么,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最早的时候,人们说的“寿星”,其实是天上一颗真实的星星。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如果你在中国南方,往南边的地平线看,就能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星。这颗星,古人叫它“老人星”,也叫“南极老人星”。在西洋天文学里,它叫“船底座α星”,是除了天狼星之外第二亮的恒星。

古人认为,这颗星的出现,是天下太平、国家安宁的好兆头。所以,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祭祀寿星祠的传统,希望能祈求福寿和国家安定。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的诗句,表达了对这颗星的敬仰。所以,南极仙翁最初的根源,和这颗南天亮星“老人星”紧密相关。它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这是他最原始的身份。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老人星”,古代文献里还提到另一种“寿星”。《尔雅·释天》里说:“寿星,角、亢也。”这里的角宿和亢宿,是天上二十八宿里东方苍龙七宿的头两宿。角宿主要在今天的室女座,亢宿在牧夫座。古人认为它们是星宿中最年长的,所以也叫寿星,掌管延年益寿。这就有点意思了,天上有了两位“寿星”:一位是南边的“老人星”,另一位是东方的“角、亢二宿”。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角亢二宿作为寿星的信仰慢慢减弱了。人们说到“寿星”,更多时候指的是南方的“老人星”。到了唐代,干脆就把“老人星”和“角亢二宿”合并在一起祭祀了。宋朝以后,这两者渐渐地就混为一体,大家普遍认为“寿星”主要就是指“南极老人星”。

这里还要特别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有人会把寿星和南斗星君混淆。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南斗星君是南斗六星的神格化,位于人马座,主管生死簿籍,传说中是身穿红袍的美少年。而寿星,无论是老人星还是角亢二宿,都跟南斗六星的信仰来源不同。在道教的一些典籍中,比如《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提到,在祈寿的宫观里,正面是长生大帝,左边是南斗星君,右边是北斗星君。南斗有六位星君,但为了和北斗七星对应,会加上寿星凑成七位。这恰恰说明,寿星和南斗星君是不同的神仙,寿星也不是南极长生大帝。所以,“寿星等于南斗星君”或者“寿星等于南极长生大帝”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那么,“南极仙翁”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古代道教的典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叫“南极仙翁”的神仙。道教里常说的是“寿星老人”,因为他居住在南极,所以也叫“南极老人”。

“南极仙翁”这个名字,主要是在明代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才出现的,并且广为人知。在这本小说里,南极仙翁是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地位很高,在玉虚十二仙之上,仅次于燃灯道人。他法力高强,身边还有个徒弟叫白鹤童子,有时候也骑着仙鹿。虽然他在书里出场不多,但几次出手都非常关键,比如救过周武王,协助破过万仙阵,还戏弄过申公豹。

在另一本明代小说《西游记》里,虽然没有直接叫“南极仙翁”,但提到了“南极老人星”或“南极星君”。他的坐骑白鹿还曾下凡作怪,最后被孙悟空打败,由寿星亲自收回。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传》故事里,白素贞为了救许仙,也曾去南极仙翁的洞府盗取仙草,这个洞府被称为“紫微山南极宫”。

可以说,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加上后来的戏曲、评书以及现代影视剧的不断演绎,才使得“南极仙翁”这个称呼深入人心,几乎成了寿星老人的代名词。所以,我们现在常说的“南极仙翁”,很大程度上是文学作品塑造和传播的结果,其原型就是道教的“寿星老人”。

南极仙翁最经典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额头又高又广,几乎是秃顶,胡子眉毛全都雪白,但脸色红润,精神矍铄。他手里拄着一根弯曲的拐杖,拐杖的顶端常常比他的头还高。身边有时跟着白鹿或白鹤,手里托着蟠桃。这副形象,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是慢慢演变过来的。

那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大脑门”,就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这和道教的养生观念有关,象征着智慧和长寿。也有人说,这和一些长寿的动物意象有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是高高隆起的。还有那仙桃,更是长寿的象征,传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吃了就能长生不老。这些美好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可能就造就了寿星这标志性的大脑门。

他手里的拐杖也很有讲究。在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对老年人的尊敬,会赏赐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种特制的“王杖”,也叫“鸠杖”,因为杖的顶端雕刻着斑鸠鸟。后来,魏晋以后,寿星手里的鸠杖慢慢变成了桃木手杖。桃木在民间被认为有驱邪避凶、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这拐杖的形状也讲究,要弯弯曲曲,高过头顶,才显得有仙气和福气。

至于白鹿和白鹤,自古以来就是仙家常用的坐骑或侍从,它们本身也都是长寿的象征,与寿星的身份非常契合。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极仙翁形象,是融合了星辰崇拜、道教养生、民间吉祥寓意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多种因素,长期演变固定下来的。

寿星的信仰历史非常悠久。从秦朝开始,国家就有祭祀寿星的典礼。汉明帝时期,更是把祭祀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敬老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盛大的宴会,款待古稀老人,赏赐王杖。这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礼仪,体现了统治者对长寿和孝道的推崇。

唐宋时期,对寿星的祭祀仍在继续,并且前面提到的“老人星”和“角亢二宿”也逐渐合流。然而,到了元明以后,道教神仙队伍不断壮大,很多神仙都具备了保佑长寿的职能,比如南斗北斗、本命太岁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寿星的“神权”。

明朝政府后来下令取消了从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这听起来像是寿星地位的下降,但实际上,这反而使寿星彻底摆脱了政治色彩,完全走向了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最受老百姓喜爱的神仙之一。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星官,而是变成了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在民间,寿星与福星、禄星一起,组成了“福禄寿”三星,成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象征。“三星高照”也成了一句常用的吉利话。人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总会悬挂寿星的画像,或者摆上寿桃、寿面,希望老人能像寿星一样健康长寿。各种戏曲、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寿星的形象也随处可见。他已经深深融入了古人的世俗生活和文化传统之中。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南极仙翁,他的来历可不简单。他最初是天上的“老人星”,象征着吉祥和国泰民安。后来又融合了“角亢二宿”的信仰。道教称他为“寿星老人”,而“南极仙翁”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名字,则更多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赋予并传播开来的。

他的形象——大额头、白胡须、红润面庞、手持拐杖和仙桃,伴有仙鹿仙鹤——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天文、政治、道教、民俗和艺术等多种元素逐渐形成的。从威严的星官到和蔼的寿仙,从国家祭祀的大神到走进千家万户的福神,南极仙翁的演变,正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民间信仰和文化发展史的缩影。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