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不爱发朋友圈,但这次的事情不一样。我试着敲下来,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最后还是决定说出来,因为这样的事情,憋在心里怕是要憋出病来。
我不爱发朋友圈,但这次的事情不一样。我试着敲下来,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最后还是决定说出来,因为这样的事情,憋在心里怕是要憋出病来。
说来也怪,我刚学会打字没多久,还是那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找。单位里小林看我打字慢,笑我”一指禅”,我也不恼,就说这手指头本来就是捏锄头种地的,现在能把字打出来就不错了。人到中年,学什么都慢,但好在心态平和,不跟年轻人比。
先说说前因后果。我儿媳小叶,是隔壁县城一中学老师,教语文。长得不算特别漂亮,但有那种书香气,走路带风,说话声音又甜又脆,像是从山里采来的野果子。我儿子在城里开了个小五金店,两人是通过亲戚介绍认识的,见了三次面就定了下来。
结婚两年了,小两口感情还算不错,虽然也有些小摩擦,但哪对夫妻没点磕碰。我跟老伴住在乡下,距离县城有四十多公里,平时儿子儿媳住县城,我们住乡下,逢年过节走动走动。
七月初,小叶突然发高烧,烧到39度多,人都烧糊涂了。儿子急忙把她送进了县医院。医生说是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我儿子那个五金店开张没多久,人手紧,走不开。他就打电话到家里,问我能不能去医院照顾儿媳几天。
我二话没说,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就坐班车去了县城。到医院时,看到小叶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额头上贴着退烧贴,我心里咯噔一下。还好医生说只要打几天抗生素,应该问题不大。
医院的陪护椅硬得很,躺下去像是睡在石板上。第一晚我睡得浑身酸痛,脖子都扭了。病房里另外三位病人的家属都是女的,年纪差不多,聊起来也投机。一个是陪丈夫住院的刘姐,一个是陪父亲的李大姐,还有个跟我一样陪儿媳的张阿姨。
第二天早上,我去楼下食堂买早餐,突然想起家里的鸡还没喂,赶紧给老伴打电话。谁知道手机没电了,我又忘了带充电器。正发愁呢,小叶看我着急的样子,就把她的手机递给我:“妈,用我的吧。”
我拨了老伴的电话,交代了几句,然后还给了小叶。小叶接过手机,顺手打开了微信,我无意中瞥见屏幕,有个叫”杨老师”的人发了好几条消息。小叶看到我的目光,赶紧把手机锁了屏,脸色有些不自然。
我装作没看见,转身去倒水。心里却打起了鼓:杨老师是谁?怎么发这么多消息?儿媳妇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紧张?
饭厅里有个破旧的老式电视,正播着去年的春晚重播。我端着两碗稀饭,脑子里却在想那个”杨老师”。我不是那种爱管闲事的婆婆,但是看到儿媳的反应,心里不由得起了疑心。
当天下午,儿子来看望小叶,带了些水果和小叶爱吃的酸梅。他坐了半个小时就匆匆走了,说店里还有客人等着取货。他一走,病房里就安静下来,只有吊瓶里的药水滴答滴答往下流。
我坐在病床旁边的小凳子上削苹果,护士进来换液体,看了一眼监护仪,又出去了。她的拖鞋在走廊上啪嗒啪嗒响,像是在数着时间。
“妈,你先回去休息吧,我自己可以的。”小叶突然说。
我摇摇头:“没事,我不累。你安心养病就好。”
小叶欲言又止,最后只是点点头,拿起手机开始发信息。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时不时露出一丝笑意。
那天晚上,小叶睡着后,我坐在陪护椅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三点多,听到一声轻响,发现是小叶的手机收到了消息。屏幕亮了一下,又暗了下去。我忍不住好奇,悄悄地把手机拿了过来。
密码我是知道的,前段时间小叶自己告诉我的,是儿子的生日。我本来不想这样做,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我担心儿子的婚姻出问题。手指在屏幕上输入了六位数字,手机解锁了。
我点开微信,找到那个”杨老师”的对话。往上翻了翻,看到最近的几条消息:
“小叶,今天感觉怎么样?”
“医生说什么时候能出院?”
“需要我去看你吗?”
我往下翻,看到小叶的回复:
“好多了,谢谢关心。”
“医生说再观察几天。”
“不用了,我婆婆在这里照顾我。”
再往前翻,是一些工作上的交流,讨论什么教学计划、学生作业之类的。看来这个杨老师是小叶的同事。我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一半,但又升起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杨老师这么关心小叶?他们的关系似乎不一般。
正当我想继续查看时,突然发现一个名为”家庭账本”的备忘录。好奇心驱使我点开了它。
这一看不要紧,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那是小叶记的家庭收支明细,从结婚那天开始,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清清楚楚。我看到我儿子每个月只给小叶2000元生活费,而小叶的工资有5000多。房租1800,水电气300左右,两人伙食费约2000,剩下的钱基本上都是小叶在出。
更让我心疼的是,去年春节,我们老两口生病,儿子说手头紧,没钱买药,是小叶偷偷转了5000块给我们,却让儿子以为是他出的。
还有,儿子的五金店装修,小叶悄悄贴了3万块,儿子却不知道。
我翻到最近的记录,发现小叶写道:“今天又和杨老师聊了医院的事。他建议我把诊断报告拍照发给他,他认识几个医生朋友,可以帮忙看看。这次住院估计要花不少钱,可能要动用结婚时爸妈给的那笔钱了。还好没告诉老公这笔钱的存在,否则早就被他用在店里了。”
我突然明白了,杨老师应该是小叶学校里的老师,对医疗方面比较了解,在帮助小叶。而我儿子对媳妇的那点积蓄一无所知,还一直在花媳妇的钱。
我手指发抖地关上手机,轻轻放回原处。那天晚上,我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我问儿子店里的生意怎么样。他嘿嘿一笑:“还行,能养活自己。”
我又旁敲侧击地问:“小叶生病住院,医药费不少吧?”
儿子满不在乎地说:“有医保报销一部分,剩下的也就几千块。”
“那几千块哪来的?”我追问。
“小叶工资卡上有点钱,够用。”儿子掏出烟,递给旁边的一个男人一支,那人戴着墨镜,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心里涌上一股怒火,但又不好当众发作。儿子抽完烟,说店里还有事,又匆匆离开了。
第三天早上,我决定回家一趟,取些换洗衣服。临走前,我跟小叶说:“闺女,我下午回来,你有什么需要的吗?”
小叶摇摇头,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妈,这几天辛苦你了。”
我拍拍她的手:“傻孩子,说啥呢。咱们是一家人。”
回到家,老伴正在院子里除草。看到我回来,他有些惊讶:“咋回来了?小叶好些了吗?”
我把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他,包括偷看手机的事。老伴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咱儿子这些年越来越不像话了。”
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帮小叶一把。老伴从床底下的铁盒子里拿出一张银行卡,那是我们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退休金,大概有七万多。
“这钱本来是留着给儿子开分店的,”老伴说,“但现在看来,还是先给儿媳妇应急吧。”
我点点头,又想起了一件事。我们家祖辈留下一处老宅子,虽然破旧,但地段不错,现在值个小几十万。一直以来,我们打算留给儿子的。如今看来,我有些担心儿子会乱花这笔钱。
“要不,把那处房子过户给小叶吧,”我对老伴说,“她靠谱,不会乱来。”
老伴想了想,同意了。他从柜子里拿出那处房子的户口本和房产证,交给我:“你明天带过去给小叶,别让儿子知道。”
我把银行卡和户口本装进一个信封,塞进衣兜里。离开前,老伴拉住我的手:“你跟小叶说,这是我们老两口的心意。如果她和咱儿子……将来有什么变故,这些都是她的,谁也抢不走。”
我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下午回到医院,小叶正在吃护士送来的午饭。病房里只有她一个人,其他病人都被家属推出去晒太阳了。她的脸色比前两天好多了,看到我回来,笑着说:“妈,你回来啦。”
我坐到她床边,把那个信封递给她:“小叶,这是我和你爸商量好的,给你的。”
小叶疑惑地打开信封,看到银行卡和户口本,愣住了:“妈,这是……”
“银行卡里有我们这些年的一点积蓄,户口本是老宅子的,我们想过户给你。”我握住她的手,“你别多想,我和你爸就这一个儿子,你是我们的儿媳妇,也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看得出来,你对这个家付出很多。”
小叶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您知道了……”
我点点头:“我看了你的手机,对不起。但我想告诉你,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这些都是你的。你可以自己决定怎么处理。”
小叶哭着抱住我:“妈,我不在乎钱,我只是希望他能上进一点,对生活有点责任感。”
我拍着她的背:“我明白,我明白。”
就在这时,病房门被推开,儿子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他愣了一下:“怎么了这是?”
我和小叶赶紧分开,小叶悄悄把信封塞到枕头底下。我假装擦眼泪:“没事,就是有点感动,小叶这孩子真懂事。”
儿子也没多问,把带来的水果放在床头柜上,然后说:“对了,我那朋友想在店里投资,让我去谈谈。小叶,你看我去不?”
小叶点点头:“你去吧,这里有妈呢。”
儿子临走前,我叫住他:“儿子,你媳妇病了,你该多陪陪她。”
他有些不耐烦:“知道了,但生意上的事也耽误不得啊。”
看着儿子匆匆离去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
晚上,小叶睡着后,我坐在陪护椅上,想起老伴说的话,又想起小叶记账本上那些心酸的文字,忍不住偷偷抹眼泪。
不知什么时候,感觉有人拍我的肩膀,原来是张阿姨。她递给我一颗糖:“想开点,比你惨的多着呢。”
我苦笑着接过糖,剥开包装纸,却发现糖都化了,黏在纸上。张阿姨不好意思地说:“这糖放兜里有段时间了,天热……”
我们俩看着那块化了的糖,突然笑了起来。
住院的第七天,医生说小叶可以出院了。收拾东西时,我发现小叶把那个信封放在了行李包的最底层。
“妈,谢谢您,”临走时,小叶悄悄对我说,“但我不会用这些钱和房子,我会好好跟他过,也会督促他变得更好。如果实在不行……”她没有说完,但我懂她的意思。
回到家后,我和老伴谁也没提这事。日子照常过,地里的玉米长高了,门前的石榴树结果了。
前几天,儿子打电话来,说店里生意不错,打算年底前把欠小叶的钱都还上。
我听了,心里有一丝欣慰。不管怎样,日子还得继续过。人这一辈子,有太多无奈,太多不如意,但只要心里还有爱,就有希望。
电视里在放乡村振兴的宣传片,老伴坐在沙发上打盹,下巴的胡须一翘一翘的。我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很累,但心里却出奇地平静。
如果你问我后悔不后悔偷看儿媳的手机,老实说,我后悔。但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有些事情,装作不知道,反而是最大的伤害。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