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个整版,人民日报这个重磅专栏为啥首选云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3:09 1

摘要:周边是中国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史是一部生动的文明交流互鉴史,蕴含着“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的深厚情谊,在新时代不断展现新的气象与活力。

5月13日起

人民日报国际版

重磅推出“边城见闻”专栏

连续5个整版聚焦

云南积极推进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点赞云南高水平对外开放丰硕成果

周边是中国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史是一部生动的文明交流互鉴史,蕴含着“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的深厚情谊,在新时代不断展现新的气象与活力。

人民日报此时推出《边城见闻》专栏,可见分量。

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经贸往来,小故事小切口,见证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亲诚惠容行大道、命运与共开新篇的实践。

如此重磅的专栏

为何以云南开篇?

先来看云南保山的边陲小镇和顺

中国大西南的横断山脉深处

户籍人口仅7000人

却有3万多侨胞

生活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

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山深处有侨乡》成为专栏开栏首篇

一座户籍人口仅七千人的滇西小镇,却有三万多人侨居国外——大山深处有侨乡(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3日 第18版)

说起大山深处,人们往往联想到“偏僻”“封闭”的意涵,何况是在中国大西南的横断山脉深处。

但云南保山市的边陲小镇和顺,情况却恰恰相反。这里户籍人口仅7000人,却有3万多侨胞生活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西南第一侨乡”。

记者来到这一滇西小镇,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氛围。这里曾是各国商贾云集的重要驿站,西南丝绸之路穿越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顺人靠着骡驮马运,将商号开到海外,又驮回四海风物,驮回科技文化和开放思想,驮回一个璀璨生辉的丝路侨乡。

再来看德宏瑞丽江畔

从诞生于此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到缅甸老歌《海鸥》

动人的音乐跨越国界传唱

从新年到春节

从目瑙纵歌节到泼水节

一年四季歌声不断

这里的边境乡镇

几乎村村寨寨都有舞台

每逢节日,中方村民编排演出

经常会邀请缅甸朋友前来参与

在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诞生地——境内外“同唱一首歌”(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4日 第17版)

“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这是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最初的结尾歌词。如今,这首当年为宣传婚姻法而作的歌曲,不仅传唱于中国大地,记者在这首歌曲的诞生地云南德宏还发现,它已跨越国界,与许多境内外优秀作品一道,演绎着境内外同唱民心相通友谊之歌的佳话。

云南德宏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三面与缅甸接壤,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传统。从诞生于此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到缅甸老歌《海鸥》,动人的音乐跨越国界传唱,各类文化活动正日益成为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从中国一侧的磨憨出境

乘上列车,穿过隧道

不到10分钟

就到达老挝境内的中老铁路首站磨丁

一条中老铁路

延续着古道驿站的人文交流脉动

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对外开放故事

从“磨丁”到“磨憨”,探寻中老铁路的历史渊源——走访现代口岸,感受古道驿站(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6日 第16版)

从中国一侧的磨憨出境,乘上列车,穿过隧道,不到10分钟,就到达老挝境内的中老铁路首站磨丁。

一个“磨丁”,一个“磨憨”,从名字就可推测出,这两个地方有很深的渊源。是怎样的自然环境、独特历史,造就了这一名称相连的中国泛亚铁路进入东南亚的重要出口?

原来,发源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南腊河,在中老缅三国交界处汇入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蜿蜒的河谷提供了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南腊河傣语意为“茶水之河”,“磨”则意为“盐井”:“磨憨”是“富裕的盐井”,“磨丁”是“稳固的盐井”——两个边境小镇的名字,藏着古代茶与盐的记忆!

这里正是茶马古道重要节点。明清时期,中国的马帮驮着普洱茶和铁器从昆明启程,经普洱、过西双版纳,由磨憨进入东南亚。老挝的商队则带着岩盐和农特产品从磨丁进入中国。如今,边民互市上此起彼伏的售货吆喝、中老铁路上的多语播报,依然延续着古道驿站的人文交流脉动,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对外开放故事。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

徐霞客一生到过最远的地方

就是云南保山的腾冲市

在理念相对封闭

奉行“父母在,不远游”悠悠古训的时代

他却怀有“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

人生志向和宽广视野

“霞客精神”续写至今

与云南开放心态

包容精神同频共振

在徐霞客当年足迹所至最远的地方——感受今日“霞客精神”(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9日 第17版)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云南保山的腾冲市,古称腾越,他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在理念相对封闭、奉行“父母在,不远游”悠悠古训的时代,他却怀有“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志向和宽广视野,以无畏的勇气和平视的心态,探究山川河流的雄奇壮美和不同文化习俗的多姿多彩,留下引人入胜,读来顿觉世界之大、理应相互包容的不朽名著《徐霞客游记》。

记者来到腾冲,发现徐霞客笔下曾描写过的两样事物,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两张名片——号称“玉出腾越”的玉石翡翠和徐霞客亲临考察的热海火山。但让人印象更深的,是腾冲当代的人们,还有来自境外的“洋霞客”们,传续着敢闯敢为、探索新世界的“霞客精神”,还有随之而来的开放心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传承和塑造这座“极边第一城”的文脉。

一条国境线将村寨一分为二

形成“一寨两国”趣观

还有“上学出国、放学回国”的

“小小留学生”

这里是书写着胞波情谊的瑞丽

这里有“一寨两国”,还有“上学出国、放学回国”的“小小留学生”——跨越国界的“胞波”情谊(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0日 第18版)

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有一个神奇又美丽的村寨。一条国境线将其一分为二,形成“一寨两国”趣观;位于中国一侧的银井小学,只要不放假,天天都会迎来一群“上学出国、放学回国”的“小小留学生”……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边城瑞丽,与缅甸山水相依。这里的人们喜欢讲述一个古老传说:远古的龙蛋孵出了中缅兄妹,血脉相连的种子已深深埋在这片土地上。“胞波”这个源自缅甸古语、意为“亲戚”“同胞”的词语,已在两国人民口中念诵百年。

如今,缅桂花香依然漫溢界河两岸,日益活跃的文化交流引发更多回响。跨越国界的胞波情谊,如同寨前流淌的溪水,浸润着两岸人家,分不开、扯不断,源远流长。

连续5篇整版报道,云南很有范。

这一系列整版以小切口故事为笔,从边境村寨的跨国友谊,到文化交流的生动剪影,每一个故事都成为情感共振的原点,在时代画卷上镌刻下民心相通的温暖注脚。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