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佳人》赏析,千古伤情名句,悲彻千载尤闻其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06 17:39 1

摘要:乱世烽烟卷走了脂粉香暖,负心人另娶的新人欢笑声,碎在空山每一滴夜雨里。

烽火连天的唐朝,一位绝代佳人被丈夫抛弃,独居荒山破屋。

杜甫写她卖珠换米、采柏充饥,却在结尾让她与青竹同立成永恒剪影:

这真是爱情悲剧吗?

不,这是安史之乱里千万文人的集体自白:

当世界崩塌时,我们如何站着活下去?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歌大意:

暮色漫过空谷,幽兰般的女子独倚寒竹,罗衣缀满山间清露。

她曾簪缨世族,而今荒草埋了兄长的骸骨,华堂朱门凋作茅檐低小。

乱世烽烟卷走了脂粉香暖,负心人另娶的新人欢笑声,碎在空山每一滴夜雨里。

合欢犹知暮合晨开,鸳鸯尚不独眠寒浦,她却成了盛世崩塌后无人捡拾的断簪。

卖尽明珠,萝藤补衾,掌心盈握的松柏子比金钿更沉。

清泉甘愿困守幽涧,不肯出山染了浊泥:那嶙峋瘦骨裹着寸寸柔肠,原是一把宁折不弯的竹。

暮色愈浓,薄衫浸透千年霜色,她与竹影渐渐融成水墨山河里的一痕淡墨。

长安城倾时的尘埃都落定了,唯有这截瘦竹,还站着盛唐文人最后的筋骨。

创作背景与主题: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战乱弃官,漂泊至秦州时所作。

此时正是安史之乱后,诗人目睹战乱导致的家破人亡、世态炎凉,借“佳人”的遭遇抒发对动荡社会的控诉。

诗中佳人出身贵族,因兄弟在战乱中被杀、家族失势而被丈夫抛弃,最终幽居空谷,坚守节操。

这一形象既是对战乱中女性命运的写照,也暗含诗人自身因忠直被贬、漂泊无依的悲愤。

诗中“佳人”既是具体人物,又是象征符号。

她的“清高”与“零落”,对应杜甫对皇家的“忠贞”与“失意”,泉水、翠竹等意象,更强化了其作为士大夫精神化身的隐喻。

赏析:

全诗分为三部分,每段八句,层层递进:

前八句主要讲身世之悲

开篇以“绝代有佳人”点题,化用李延年歌谣,凸显佳人的超凡脱俗与孤独。

自述出身良家,却因战乱兄弟惨死,家族凋零,批判“官高何足论”的虚伪世道。

中间八句主要讲婚姻之痛

以“转烛”喻世情无常,丈夫因娘家失势另娶“新人”,通过“合昏花”“鸳鸯”的守信反衬人性薄凉,对比“新人笑”与“旧人哭”,深化悲剧性。

此处揭露封建婚姻的政治本质,超越传统弃妇诗的“色衰爱弛”,更具社会深度。

最后后八句主要讲志节之坚

“在山泉水清”二句以泉水喻志节,表明宁守清贫、不随流俗的决心。

“牵萝补屋”、“采柏盈掬”等细节描写,展现佳人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结尾“翠袖倚竹”的意象,将人物与修竹的贞洁、孤傲融为一体,画面凄美而寓意深远。

艺术特色:

1、赋比兴结合

以“赋”直陈佳人身世,以“比兴”升华其品格(如泉水、柏竹)。

2、对比与象征

“新人笑”与“旧人哭”、“泉水清浊”等对比,强化情感张力;

翠袖、修竹象征高洁,与“世情恶衰歇”形成对抗。

3、画面感与留白

结尾以景结情,不直接描摹容貌,仅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勾勒凄清意境,引发无限遐想。

《佳人》通过细腻的叙事与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位乱世中坚守节操的女性形象,既是杜甫对时代苦难的深刻记录,也是其人格理想的诗意表达。

诗中融合社会批判与个人寄托,语言含蓄而情感浓烈,被誉为“咏美人名篇”。

来源:笑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