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的新书《做田野》将于2025年5月由光启书局出版。本书浓缩了作者20年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以现象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田野研究方法,为社科学人、特稿记者、非虚构作者等田野相关人群提供了详尽指引和宝贵参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的新书《做田野》将于2025年5月由光启书局出版。本书浓缩了作者20年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以现象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田野研究方法,为社科学人、特稿记者、非虚构作者等田野相关人群提供了详尽指引和宝贵参考。
理论奠基与实践指南:从“意义探究”到“制度化流程”
本书提出,田野调查的实质是“对被访人赋予话语、场景及生活细节的意义探究”,并强调“访谈现场即是研究的开始”。通过深度访谈、讨论会、田野日记等制度化流程,研究者能够更深入挖掘社会现象”,实现从资料搜集到理论提炼的跨越。
书中详细拆解了团队独创的“制度化”工作模式:每晚的讨论会即时点评、新老搭配的“蒙氏教育”、追踪调查与田野日记批阅反馈等。这些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提炼概括、学术鉴赏等核心能力,更产出了大量高质量学术成果——仅河北平山西水碾村一个调查点,便衍生出4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
薪火传承:从“放羊式”到“手把手教”的育人实践
杨善华教授在代前言中回顾了北大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传承脉络。从雷洁琼、袁方等前辈的“提携”传统,到自身从“放羊式”指导到“亲力亲为”的转变,书中揭示了田野调查如何与人才培养深度结合。通过“讨论会即时点评”“田野日记批注”等“手把手教”的方式,团队帮助学生突破学术瓶颈。例如,一名缺乏社会学训练的外校博士生通过持续撰写日记并获得反馈,最终完成从“流水账”到“研究雏形”的蜕变。
杨善华教授提出,教师的角色在于“激发兴趣”与“指点方向”,而学生需通过实践“主动投入”。书中收录的学生田野笔记生动展现了这一理念——田野不仅是学术训练,更成为理解他人苦难、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课。
超越学术:一部“田野工具箱”
《做田野》一书不仅面向社科学者,更致力于为更广泛意义上的田野工作者提供田野参考。书的最后两章收录了作者门生亲临田野时的一线记录和对过往田野经历的回顾,补充了具象的田野场景和田野研究对研究者个人的深远影响。
从理论来,回归实践,令人得以直观地看到个人如何在田野调查中与田野和田野对象建立联系,而这联系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其自身,促成了其成长和能力的完善。例如,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实现“投入的理解”、如何从村民的“拘魂”叙事中透视社会结构性问题,等等。其中,吴青阳的记录尤为动人,她说,田野习惯让她在脱离学术界,成为记者后时时不断反思自己能为受访者做哪些更多的努力,“更深刻体察受访者的生命故事”,也这凸显了本书的跨领域价值。
《做田野》既是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一部学术传承的见证,更是一部“田野工具箱”。它从北大社会学团队的实践中提炼出一套严谨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工作范式,为学界和公众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杨善华所言:“田野的意义,在于感知真实社会的脉搏。”
责编:TX
来源:期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