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储能产业的城市级别应用开始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扩展趋势。与以往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能源转型路径不同,近年来包括横滨、川崎、神户在内的地方城市纷纷推出各自的能源自治战略,推动本地化储能项目落地。这类项目往往结合智慧城市、灾害应对和再生能源协同等目标,带动了对中小
2026年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展BATTERY JAPAN 2026
展会圈,你的参展指南!
2026年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展
The 25th BATTERY JAPAN 2026
展会时间:2026年03月17-19日
展会地点: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
举办周期:一年一届·第25届
主办单位:RX Japan Ltd.
组展单位:东方福泰(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一、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市场分析
日本储能产业的城市级别应用开始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扩展趋势。与以往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能源转型路径不同,近年来包括横滨、川崎、神户在内的地方城市纷纷推出各自的能源自治战略,推动本地化储能项目落地。这类项目往往结合智慧城市、灾害应对和再生能源协同等目标,带动了对中小型二次电池储能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
日本储能产业链正在经历“跨界融合”的创新期,传统电机、电信和汽车企业纷纷涉足储能系统开发。例如,部分电信运营商正尝试将基站备用电池系统改造为分布式储能节点,提升电网弹性。同时,家电制造商也在研发嵌入式家庭储能产品,以便更好适配电力波动时期的消费管理需求。这种跨界融合正在推动产品功能模块化与定制化发展。
从原材料供应视角出发,日本正在强化对关键金属材料的本地替代与战略回收体系建设。面对国际锂、钴供应的不确定性,日本企业如住友金属矿山、JX金属等开始拓展低浓度矿物提取与海水资源开发技术,同时大力推进退役电池回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日本消费者层面对储能系统的接受度正在转向“服务导向”模式。不同于过去对产品性能和价格的单一关注,越来越多家庭用户开始重视储能系统在节能、碳积分返还、停电保护等方面带来的综合价值。部分能源服务公司开始提供“储能即服务”(Storage-as-a-Service)套餐,让用户以订阅模式享有储能带来的长期收益,显示出日本市场在商业模式上的前瞻性转型。
二、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产业细分
1.日本二次电池储能产业细分领域:
原材料与电池制造环节:涉及锂、镍、钴等金属的提取、精炼与供应,同时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组件的本地生产。日本企业如东芝化学、旭化成、日亚化学在这些领域具有较强技术优势。
电池单体与模组设计:专注于电池单体设计、模组结构优化与热管理系统。该环节强调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是储能系统性能的核心保障。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包括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源管理系统)及逆变器技术的开发,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如家庭、商业、电网侧)的系统部署和调度。
应用端市场细分:住宅储能系统:结合太阳能与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使用;
工商业储能系统:提供峰谷电价调节、电力质量管理;
电网侧储能:支持频率调节、调峰与备用容量;
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与太阳能、风能形成联合运行系统。
回收与再利用环节:日本尤其重视退役电池的再制造与材料回收,形成“制造—使用—回收”的闭环产业链,以支持其碳中和战略。
2.日本市场常见的二次电池种类:
锂离子电池(Li-ion):当前应用最广的储能电池,适用于家庭储能、电动车与工商业系统。日本在高安全性锂电如LFP(三元锂也应用广泛)和高镍体系方面都有先进研发。
钠离子电池(Na-ion):作为锂电补充,具有成本低、材料丰富等优势。适用于大型储能与电网调节,日本部分企业正在中试阶段探索商业化。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安全储能技术,使用固体电解质替代液体电解质,能量密度更高。丰田、松下等企业正在推进其在家庭与移动储能中的应用。
镍氢电池(NiMH):主要用于混合动力车和部分备用电源领域,虽然能量密度不及锂电,但具有较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政府政策
绿色增长战略中的储能扶持政策:日本政府在“绿色增长战略”中将二次电池储能列为核心技术之一,提出到2030年构建低碳电力系统。政策包括为本土储能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出口信贷支持和技术试验平台,推动高性能电池在再生能源、电动车和家庭中的普及应用。
住宅与工商业储能系统补贴计划:为提高分布式能源利用率,日本推出“住宅及中小企业储能系统补助制度”,对安装储能设备的用户提供最高达1/3设备成本的财政补助,并减免相关税费。政策重点鼓励与太阳能配套部署,形成自发自用、自储自供的能源结构。
退役电池回收与再制造法令:日本修订《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要求汽车、电力及家电制造商建立二次电池回收体系,并推进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政府同时提供再制造企业税收减免与标准指导,构建“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环型储能产业链,减少资源依赖。
储能系统安全标准与市场准入机制:为了保障电网安全,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一系列电池系统安全法规与产品认证机制,涵盖热稳定性、防爆设计、BMS功能等方面。所有储能产品须通过国家级检测认证方可上市,政策保障技术质量同时为外资企业进入提供透明规则。
四、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市场趋势
边缘计算与储能系统的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日本在智慧城市与5G通信布局中不断扩大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对低时延、高稳定性的电力支持需求上升,催生“边缘+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将部署微型储能系统,实现本地算力与能源自主互补,储能系统因此被纳入ICT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环。
能源自治需求推动“社区型储能”快速发展。日本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地带,居民对电力韧性的关注持续提升。多地政府与民间组织开始推动“能源共管”机制,鼓励多个家庭、商户联合投资共享储能设备,建设社区微电网,实现灾时自保与日常互补。这类集体储能模式呈现出技术去中心化、管理民主化的新特征。
从出口产品到输出标准,日本正推进储能“制度外溢”战略。不仅专注于高性能电池和系统出口,日本政府与企业开始在亚细安、非洲等新兴市场输出储能认证标准与管理模式,意图在全球市场确立制度影响力。这种软实力推进方式,使日本不仅参与国际竞争,更在全球储能话语权上获得主动。
碳信用机制引导下,储能成为企业脱碳资产配置重点。随着日本碳交易市场机制逐步落地,企业越来越将储能系统视为参与碳市场的“资产工具”,用于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获取碳积分。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部署标准化储能模块,在降低能耗的同时积累碳信用,为绿色融资与环保合规创造空间。
五、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产业概况
日本的二次电池储能产业正在从传统的制造导向向“制造+服务”融合模式演变。许多企业不再局限于电池硬件输出,而是提供包括远程监控、能效管理、软件平台在内的一体化能源服务。这种服务化趋势推动了商业模式转型,提升了系统的附加值和客户黏性,为日本储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提供了全新增长路径。
产业链的发展正朝向多种能源形式融合的方向扩展。二次电池储能系统被广泛集成至氢能系统、分布式光伏、船用电力和智能交通能源网络中,成为跨行业能源协调的关键节点。尤其在资源有限或地理条件特殊的区域,如离岛、山区和港口,日本正在部署多能互补的储能解决方案,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弹性。
日本储能产业形成了“企业—科研—中小创新体”的有机协作结构。大型企业主导系统整合与国际拓展,科研机构推动材料、电化学等核心突破,中小企业则聚焦封装工艺、传感技术与数字化控制等细分技术,构成完整的创新生态。各类主体通过国家级项目、区域集群和技术联盟有效协同,提升了整体创新效率与市场反应速度。
面对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剧,日本企业正在布局多元制造体系,通过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关键零部件和系统的本地化交付,同时将高端研发保持在本土。通过这种“全球部署、本土创新”的方式,日本储能产业在提升海外竞争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对核心技术的战略掌控能力。
六、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市场动态
日本企业正在加速构建“电池-储能-电网”三位一体的产业协同机制。通过与本国电网运营商、电动车厂商及电池企业合作,推动统一的能量管理协议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这一动态不仅提高了储能系统对电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也为跨行业储能调度提供技术基础,使电力、交通与建筑能源系统形成更高效的联动格局。
外资资本正密集进入日本储能市场,推动本地产业结构重组。近年来,欧洲与北美能源基金与日本本土开发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投资城市边缘储能设施及大型再生能源配套项目。外资的技术、运营与金融经验输入,为日本市场引入了更具灵活性与盈利模式多样性的项目结构,激发了储能产业的外向型活力。
地方政府在储能部署中扮演愈发积极的角色。北海道、福岛、大分等地区因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正在探索本地化储能应用,如农业温室储能、渔港微电网、地方公交换电等个性化场景。此类“区域定制型”储能项目带动了中小系统集成商和本地制造企业的活跃参与,形成了由下而上的市场驱动机制。
日本储能企业正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跨国试点项目,拓展海外市场存在感。部分厂商已在东南亚、澳洲与中东启动示范工程,并牵头国际电工组织(IEC)相关工作组,输出控制协议与系统稳定性方案。这类“标准先行+工程验证”的路径,不仅提升了品牌公信力,也有助于将日本储能技术嵌入全球主流市场规范体系。
七、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储能品牌市场占有率
日本二次电池储能市场由少数几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主导,呈现高度集中的格局。松下能源(Panasonic Energy)在日本本土及海外储能市场均占有显著份额,依托其与特斯拉合作的圆柱电池产品线,以及新建的海外储能电池工厂,持续强化全球布局。在日本国内的住宅与商用储能系统中,松下占有率超过30%。
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通过并购索尼电池业务进入二次电池领域,主攻中小型锂电池和可穿戴设备储能模块,并逐渐扩展至分布式储能市场,成为轻量储能方案的领先品牌。其在便携式储能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5%。
日立造船(Hitachi Zosen)则以工业级和海事储能系统见长,特别在港口岸电、微电网系统集成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市场份额集中在大型项目与公共设施储能系统中。近年来,其模块化液流电池也正在推动其参与长时储能市场竞争。
京瓷(Kyocera)则以住宅光储一体化系统占据重要位置,在日本本土的住宅用储能系统中排名前三。其产品强调寿命与安全性,广泛应用于独立住宅与小型社区储能方案中。
此外,如东芝能源系统(Toshiba ESS)、GS Yuasa等企业也在特定细分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东芝专注于SCiB快充电池在轨道交通与储能应用中的推广,GS Yuasa则延续其在铅酸与混合动力系统方面的传统优势。
服务号:展会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