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幼小衔接开始,我就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数学思维、作文训练、英语口语、编程启蒙……到了小学高年级,周末的奥数班、寒暑假的提前预习课,更是排得满满当当。
儿子今年12岁,上五年级。从小到大,我对他的教育从未松懈。
从幼小衔接开始,我就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数学思维、作文训练、英语口语、编程启蒙……到了小学高年级,周末的奥数班、寒暑假的提前预习课,更是排得满满当当。
起初,儿子的成绩还算不错,考试总能名列前茅,老师也夸他聪明乖巧。
我暗自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儿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随着年级升高,学习难度加大,儿子的状态却越来越差。他开始频繁抱怨“学不会”“不想学”,写作业时磨蹭拖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甚至趴在桌上发呆半小时,只写一行字。
我试过鼓励他:“只要你再努力一点,一定能赶上!”也试过奖励诱惑:“考进前五名,就给你买最喜欢的乐高!”
可这些方法,效果微乎其微。他的成绩依旧下滑,学习态度也越来越消极。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他在日记里写:“我怎么学都学不好,可能我就是笨吧……”那一刻,我的心狠狠揪了一下。
原来,我的“督促”和“激励”,不仅没帮他建立信心,反而让他陷入了自我怀疑。
那段时间,我很迷茫,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我翻阅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的书籍,也向有经验的同事取经。经过反复思考,才逐渐学会了几个小妙招:
1. 用“小胜利”点燃自信,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胜利者效应”——当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取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他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愉悦感,从而更愿意挑战下一个目标。
于是,我决定从儿子最弱的数学应用题入手。
我不再要求他一次性做完一整页习题,而是每天只挑一道中等难度的题,陪他一起分析、拆解。每当他独立做对,我就立刻肯定:“你看,这道题你完全靠自己解出来了!你的逻辑思维真的很强!”
渐渐地,他的眼神从“我不敢尝试”变成了“我再试试看”。
2. 允许“阶段性摆烂”,但教会他如何“重启”
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可能一直高涨,成年人尚且会拖延、懈怠,何况是孩子?
有一次,儿子连续几天情绪低落,作业一个字都没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晚上带他去吃了最爱的披萨,边吃边聊:“妈妈小时候也经常不想写作业,后来发现,拖得越久越难受。你觉得怎么样能让自己主动去学习?”
他想了想说:“可能……先做最简单的题?”
我点点头:“好主意!明天试试看,哪怕只做5分钟,也是进步。”
第二天,他果然从抄写生词开始,慢慢找回了状态。
3. 情绪是第一生产力,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
儿子有段时间英语听力总丢分,越练越烦躁,最后干脆把耳机一扔:“不听了!反正我也听不懂!”
我没有逼他继续,而是拿出他最喜欢的科幻小说:“要不要先看会儿书放松一下?半小时后再试试?”
他安静地看了会儿书,情绪平复后,主动戴上了耳机。这次,他居然全听对了!
我趁机说:“你看,你不是‘听不懂’,只是刚才心情不好,影响了发挥。”
他咧嘴笑了:“好像真是这样!”
现在的儿子,依然不是学霸,但他不再逃避学习,而是学会了和自己对话:“这道题有点难,但我可以分步骤解决”“今天状态不好,那就先做简单的”……
而我,也终于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逼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信心。
因为,唯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才能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来源:拾花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