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极致的古意,为什么在这里

B站影视 2024-12-18 15:43 3

摘要:芳草萋萋的古道似乎就是历史的代言人。它们沉默无语,却能刹那引起共情,山河故人,家国情怀,那些消失在历史时空的往事似乎还能穿过古道,向我们显现。在安化,古道的历史也是茶的历史,人的历史。林荫道下,一条羊肠小道向前延伸,仿佛历史照进现实。

古道马帮 (摄影:谌继先)

中国人最极致的表达在古道边:“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芳草萋萋的古道似乎就是历史的代言人。它们沉默无语,却能刹那引起共情,山河故人,家国情怀,那些消失在历史时空的往事似乎还能穿过古道,向我们显现。在安化,古道的历史也是茶的历史,人的历史。林荫道下,一条羊肠小道向前延伸,仿佛历史照进现实。

牵着马的人群,带着家人的期盼走上运茶的道路,他们的身后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国家的兴衰更迭。泡在安化的茶马古道上,让我们也循着古人的路,慢慢读,细细看,在碎光斑斓的古道上,走入时光幽深处。

两条古道保存相对完整

茶路是安化作为“黑茶王国”的延伸,目前还有两条古道保存完整。

“茶马”一词源自唐朝时期开始实施的茶马交易制度。西域各民族以肉食为主食,特别偏爱云南的红茶、四川的乌茶以及湖南的黑茶,将这些茶叶视为助消化、养胃的佳品。中原王朝用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交换战马,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负责管理茶叶贸易,以茶叶换取战马,即“以茶易马”。

安化黑茶的运输路线是从资江出发,运往洞庭湖,再转运至湖北沙市,经过襄樊、老河口,最终到达泾阳、晋阳、祁县,然后分销至西北边疆。

中俄茶马古道万里迢迢,茶商们要翻越无数座深山老林。(摄影:金林)

安化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种茶环境,“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自古以来产茶历史久远。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颁布了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将黑茶定为远销西北的官方茶叶。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据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随着黑茶生产和销售的繁荣,为了便于收购和运输茶叶,商人们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了茶马专用道路。

茶马古道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有廊桥、茶亭、拴马柱等设施,供行人和马匹休息使用。利用资水贯穿全境的地理优势,茶商在安化山区收购茶叶后,雇佣马帮沿着茶马专道将茶叶驮运至江边的集镇,再通过水路运输销往其他地区。

△茶马古道,安化洞市鹞子尖。图/刘建勇

这条运往中国边疆的茶路曾经绵延万里,如今在安化境内,还有两条路线保存相对完整。一条起点在田庄乡(田庄乡是黑茶的核心产地之一,尤其是高马二溪村,被誉为“天下黑茶第一村”),翻过山岭后到达东坪,然后沿着资江而下,经江南、小淹到达益阳。这是一条水道。另外一条陆路通道是从安化的后五都地区翻越山地到达江南镇。其中洞市与高坪是两个节点,这一截是石板路羊肠小道,也是安化境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截茶马古道,其中最值得走的是相对险峻的鹞子尖古道。

鹞子尖古道最值得行走

绿荫掩映之下,光斑碎影入前,行走在鹞子尖古道的感受,如同穿梭在时间隧道上。绵延而上的石阶还是几百年前的旧模样。遥想当年往来于古道上的马队,马蹄声阵阵,踩出深深的足迹。如今,已物是人非。

幸好,在鹞子尖古道,残存的石板路与石碑、茶亭,让我们能够触摸几百年前的时光。

鹞子尖古道。(摄影:金林)

鹞子尖古道全长约30公里,始于江南镇黄花溪村的缘奇桥,止于资江岸边的五福宫码头。其中,黄花溪至竹林溪的约5公里青石板古道,是鹞子尖古道的精华。青石板路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坚固如初,诉说着古道不朽的传奇。

鹞子尖古道的设计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人性化理念。青石板阶梯的高度被精心设计在15至20厘米之间,既方便行人攀爬,又节约了材料。在陡峭的地方,“垫一脚”的设计为负重前行或腿脚不便的行人提供了便利。而“靠一块”的巧妙构思有效防止了青石板的滑动,增加了道路的耐久性。

甘露亭。(摄影:金林)

古道中的垒堤设计别具匠心。在竹林溪至垭口的洼地,设计者巧妙地采用垒堤方式,将竹林中的一段抬升,使道路变得平坦。这样的设计不仅节省了行人与牲畜的体力,更让古道在蜿蜒中透露出几分从容与优雅。

如果你足够细心,还能在古道上发现古人雕刻的棋盘。在宽敞平坦的青石板上,五子棋盘与六子棋盘错落有致。想象一下,在幽静的古道上,乘着习习凉风,与同行的人下一盘棋,休息片刻再继续前行,那是一种何等的惬意。

安化黑茶的万里旅程。

此外,古道上还有前人的题诗石刻,例如安化人陶澍为鹞子尖古道题写的诗。当年陶澍为修葺古道捐赠田产,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还在关心家乡的古道建设,可见这条古道在安化人心中的分量。

行走在鹞子尖古道,最让人动容的是当地乡贤与百姓凑钱为客死异乡的商贩修建的义冢。古时出门在外,难免会有人意外身故的事情,联系不到亲属对其进行安葬,当地人就凑钱对其安葬,墓地称为义冢。由于不知死者姓名与籍贯,只能立下无名氏碑。几个世纪以来的黑茶贸易为深处中国腹地的安化带来了无数“淘金者”,有些人不幸去世,永远留在了安化。

古亭古桥都可以免费泡茶

在茶马古道上行走,途中设立的茶亭、廊桥是古道上最吸引人的风景。

茶亭是茶道上的重要设施,基本体现了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的格局。在安化境内,现存的茶亭很多,比较有名的是东长亭。风雨廊桥一般也会在桥的一侧配置茶亭,如永锡桥、洢溪桥、马渡桥、思贤桥的一侧均建有茶亭,为来往行人提供免费茶水,公益性与人文性非常强。鹞子尖古道的甘露亭可以说是安化古道茶亭的典范,不但为行人提供休憩服务,甚至还可以为错过村店的行人提供食宿便利。

永锡桥。(摄影:谌继先)

古道上最惹眼的建筑就是廊桥了。湖南的廊桥大多分布在湘西南山水环绕之地。居住山中的人,为了开辟通往外界的道路,在跨越山溪时会修建廊桥。廊桥有宽敞的廊道,可以遮雨。廊道内通风条件好,常有乡民来此休息,于是有些廊桥形成了热闹的集市。

安化永锡桥。动图来源/腾讯视频▼

在安化,廊桥的修建也是为运茶服务的。目前在安化还剩30多座木结构的廊桥,其中以永锡桥最大,保存得最好。它长83米,宽4.2米,高13米,整座桥全部用榫卯连接,历经风雨,却能屹立不倒。它的结构分为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小青瓦桥顶三个部分。这也是安化风雨桥的外貌特点,充分利用山区的地形,又融合了古梅山地区的人文风情。桥的两端各有一茶亭,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

行走在永锡桥上,水流从桥下汩汩流淌,不紧不慢。这里是窥看安化茶文化的窗口,通过它,历史的细节才向我们逐一展开。

湖南赫赫有名的八大茶镇

沿着鹞子尖古道向前走,就会来到洞市老街。这里是往来安化的必经要道,是邻县新化进入安化的“三道归一”之处。远近茶客到了这里,要休憩餐宿,于是一个繁华热闹的集市就出现了。

洞市老街(摄影:金林)

其实在安化,因为茶马古道的勾连,形成的古镇可不止这一个。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着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经过的水陆、陆陆交会点,慢慢而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江南古镇、唐家观、小淹这些老市镇,都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的。它们短短地排列在沿江50公里的范围内,形成湖南赫赫有名的八大茶镇。安化的黑茶经过古镇沿江而下,穿越洞庭湖,抵达汉口,再由汉口转西北,踏上川陕、川藏的古道,或继续西行,融入丝绸之路的辉煌。这也是安化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唐家观。(摄影:金林)

光是想象当年水陆运输的热闹景象都让人浮想联翩,而漫步在洞市老街这样的老街区中,踩着数百年前的石板路,望着灯火阑珊的客栈,仿佛时间都静止下来。于冷峻的事物中窥见温暖,茶马古道的文化深度震撼人心,让人明白这些遗迹不仅是物质上的遗存,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存续,它古老而深邃,深刻又温煦。泡在这样的古道文化中,守着岁月的力量,每个人都充满着春天般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