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满,不论多忙,建议“吃4样、做4样、忌4样”,舒服过夏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2:57 1

摘要:为什么有人一到夏天就犯困、食欲差、容易中暑?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提醒过:“春夏养阳”,养得好,一夏无忧;养不当,病从热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小满一过,夏天的脚步就快得像赶集似的,一不留神,身体的小毛病也悄悄冒了出来。

为什么有人一到夏天就犯困、食欲差、容易中暑?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提醒过:“春夏养阳”,养得好,一夏无忧;养不当,病从热起!

小满虽“小”,但健康管理可不能“小看”。根据国内外最新的气候节律研究和中医节气养生的临床实践,小满节气是人体阳气渐旺、湿气渐重的关键节点,稍有不慎,湿热内生、脾胃失调、情绪烦躁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本文将结合权威医学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分享关于小满节气的健康建议,帮助广大读者在这个节气里吃得适宜、动得科学、避得及时,轻松迎接盛夏。

小满,意为“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但从养生角度来看,是人体阳气开始旺盛、但阴气尚未衰尽的阶段。中医认为,小满时节湿热渐重,是脾胃功能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进入小满以后,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代谢速度上升,汗腺分泌增加,人体更容易出现电解质流失、胃肠功能紊乱、血压波动等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多项调查数据指出,约有32%的中老年人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疲乏无力、睡眠障碍等问题,尤其在南方湿热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47%。

小满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节气,但却是调养身体、预防夏季疾病的重要“窗口期”!

第一样:绿豆

绿豆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是夏季养生的“老熟人”。研究显示,绿豆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与抗炎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症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绿豆汤在高温环境中能有效缓解身体疲劳,提高热耐受力。

第二样:薏米

薏米被称为“天然祛湿剂”。中医认为薏米健脾渗湿,现代研究也发现,薏米中富含的薏仁酯和多种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消化功能。在潮湿的南方,小满时节喝上一碗薏米粥,既暖胃又祛湿,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三样:苦瓜

小满之后天气渐热,苦瓜作为“天然胰岛素”,不仅降火清热,还有稳定血糖的作用。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苦瓜中的皂苷类物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代谢综合征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适量食用苦瓜,有益无害。

第四样:冬瓜

冬瓜性寒味甘,利尿消肿、清热解暑。它所含的丙醇二酸能够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对控制体重、预防高血脂有一定帮助。小满时节多喝冬瓜汤,有助于缓解体内湿热。

第一件:早睡早起,顺应阳气升发

小满后昼长夜短,人体阳气旺盛,应顺时作息,早睡早起。《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科学研究也显示,规律作息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避免熬夜是防止血压波动的重要一环。

第二件:午后小憩,缓解疲乏

小满时节气温升高,人容易中午犯困。适当小憩20分钟左右,有助于恢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中午固定小憩15-30分钟的人群,其心脏病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午休者,尤其在高温季节差异更加明显。

第三件:适度运动,流汗排毒

运动是最好的“排湿剂”。但小满后不宜做剧烈运动,应选择太极拳、快走、八段锦等中低强度的锻炼方式。清晨或傍晚是最佳锻炼时间,既避开高温,也不伤阳气。“动则生阳,汗出而湿去”,尤其适合办公室久坐人群。

第四件:保持心情舒畅,防“情绪中暑”

夏季容易情绪烦躁,中医称之为“心火亢盛”。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躁状态,免疫功能下降,血压升高,容易诱发慢性病。

心理学家建议,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放松时间,比如听音乐、做冥想、与家人聊天,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心理免疫力。

第一忌:暴饮暴食

小满时节脾胃功能较弱,暴饮暴食容易导致胃胀、消化不良,甚至诱发急性胃肠炎。

南京鼓楼医院曾接诊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因连续几天吃烧烤、喝啤酒导致急性胰腺炎,住院一周。医生提醒,“三分饥和七分饱,肠胃自会不动刀。”

第二忌:冷饮过多

天气一热,冰镇饮料成了不少人的“续命神器”。但过多食用冷饮会刺激肠胃,导致腹泻、腹痛,甚至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指出,冷饮摄入过多与胃黏膜损伤密切相关,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应注意少冷饮

第三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

小满之后,很多人开始长时间开空调。但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导致“空调病”:头痛、鼻塞、关节酸痛等症状频发。建议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室内每隔2小时通风一次,“空调再凉,也凉不过身体的抵抗力。”

第四忌:忽略补水

小满气温升高,汗液流失增多,若不及时补水,极易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应养成“少量多次”的饮水习惯,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增加肾脏负担。

广东中山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刘阿姨,曾因高血压反复波动而苦恼。医生建议她从小满节气开始,调整作息、改善饮食,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并遵守“吃4样、做4样、忌4样”的原则。

三个月后,刘阿姨的血压从原来的145/95mmHg稳定在130/85mmHg,头晕、乏力的症状也明显改善。她说:“原来不打针、不吃药,仅靠生活习惯的调整,也能管住身体。”

这一案例再次印证了: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方”!

医生的责任,不仅是看病治人,更是唤醒大众的健康意识。节气养生,不是玄学,而是有根据、有数据、有成果的科学方法。提醒大家:健康不是等来的,是养出来的。

小满虽小,养生不小。吃得对、动得好、忌得明,就是这个节气里最实用的“养生三板斧”。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小满时节播下健康的种子,到了盛夏时节,收获一个精气神十足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张宁,马丽,等.小满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04):1721-172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夏季高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防控建议[EB/OL].(2024-07-12).http://www.chinacdc.cn/jkzt/crb/xxgzbdfzbl/202407/t20240712_277520.html

[3]黄璐琦,王宏伟.中医节气养生理论与现代医学融合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10):5-9.

来源:医者老周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