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咳嗽,诊所治疗后加重,紧急就医死里逃生,掌握这点或可自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2:25 2

摘要:38岁的梁女士是个朝九晚五的文员,平时身体不错,偶尔感冒吃点药就好了。可最近,她先是流鼻涕,紧接着干咳不止,还伴着左侧胸痛,让她寝食难安。家附近的诊所开了止咳药和抗生素,却让病情雪上加霜。直到凌晨,她胸闷气短、嘴唇发绀,吓得连夜赶往医院。急诊医生的一针,硬是把

引子:从干咳到命悬一线

38岁的梁女士是个朝九晚五的文员,平时身体不错,偶尔感冒吃点药就好了。可最近,她先是流鼻涕,紧接着干咳不止,还伴着左侧胸痛,让她寝食难安。家附近的诊所开了止咳药抗生素,却让病情雪上加霜。直到凌晨,她胸闷气短嘴唇发绀,吓得连夜赶往医院。急诊医生的一针,硬是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小小的咳嗽,怎么差点要了命?

通过梁女士的惊险经历,我们将揭开气胸的真面目,剖析诊所误诊的教训,教你如何识别身体的“求救信号”。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学会一招:胸痛胸闷莫大意,及时就医保平安

梁女士,38岁,生活规律,身体健康,除了偶尔感冒,很少去医院。几天前,她开始流鼻涕,以为是小感冒,没当回事。谁知到了第三天,她突然干咳起来,咳得嗓子发痒,毫无痰液,咳嗽剧烈时,左侧胸腔还隐隐作痛,像针扎一样。

“估计是感冒加重了。”梁女士没多想,去了家附近的诊所。诊所的王医生听完症状,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开了止鼻涕药和右美沙芬止咳药。“吃几天就好了。”王医生说,“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就行。”


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咽痛等,多数自限性,7-10天可自愈。右美沙芬:一种中枢性止咳药,适用于干咳,但对病因无治疗作用。

梁女士交了钱,拿了药,回家老老实实吃了一天。可到了下午,咳嗽非但没好,反而更猛烈了,像有人在喉咙里挠痒,止都止不住。胸痛也加重,每次咳嗽都像刀割。她有点慌了,下午又跑回诊所。

“能不能换个强点的止咳药?”梁女士问。王医生笑着说:“最强的止咳药是吗啡类,我可不能给你开!右美沙芬已经很好了,多吃几次会有效。”他顿了顿,又担心地说:“咳太厉害,怕支气管黏膜损伤,引发细菌感染。我给你加点阿莫西林,杀杀菌。”


阿莫西林: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感染,但对病毒感染无效。使用前需询问青霉素过敏史,以防严重过敏反应。

“你有青霉素过敏吗?”王医生问得很认真。梁女士摇头:“以前吃过,没问题。”她还主动说:“咳成这样,肯定有炎症,抗生素能消炎,恢复更快。”她误以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觉得自己经验老道。

王医生却坚持:“阿莫西林口服也得做皮试。”梁女士嫌麻烦:“上次吃都没皮试,干嘛这次要?”王医生很谨慎:“口服也可能过敏,安全第一。不做皮试,可以换头孢克洛,效果差不多,不用皮试。”


头孢克洛:第二代头孢菌素,适用于呼吸道细菌感染。虽无需皮试,但约5-10%的青霉素过敏者对头孢类交叉过敏。

梁女士咳得更凶了,短短几分钟,咳了好几次。她同意换头孢克洛,还拿了一种止咳中成药,被叮嘱“两天没好再来看”。

回家后,梁女士吃了头孢克洛止咳药,盼着赶紧好转。可到了晚上,咳嗽像脱缰的野马,越来越猛,胸痛也升级,每次咳嗽都像有人在左胸捅刀子。丈夫老陈看她脸色不对,劝道:“可能是咳得太狠,伤了肺。药吃两天会好。”

梁女士咬牙忍着,没再去诊所。可到了凌晨,她感觉不对劲了。上个楼梯,气喘得像跑了百米,胸闷得像有块石头压着。她慌了:“该不会是药物过敏吧?这头孢克洛我头回吃!”她赶紧上网查,发现头孢类也可能引发过敏,甚至有致死案例。她越想越怕。

更糟的是,胸闷加重,嘴唇开始发绀,像涂了紫色口红。老陈吓坏了:“你这是怎么了?跟上次痛经晕倒似的!”梁女士皱眉:“不是痛经,是胸口不舒服!得去医院,怕是过敏耽误了大事!”


药物过敏:可能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头孢类过敏发生率约1-3%,严重者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老陈连夜开车送她到县医院,离家几公里。梁女士本想回诊所,但觉得诊所两次开药都没效,还是医院靠谱。她强撑着走进急诊室,脸色苍白,咳得喘不过气。

急诊科的马医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值班时见梁女士咳得厉害,嘴唇发绀,立即警觉起来。“这两天感冒,开了头孢克洛,吃了更严重,胸闷心慌,头还微微痛。”梁女士喘着气说。

马医生皱眉:“你喝酒了吗?”他怀疑是双硫仑样反应——头孢类药物与酒精结合,可能引发胸闷、心慌、头痛等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某些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抑制酒精代谢,导致乙醛堆积,引起类似双硫仑(戒酒药)的反应。症状包括脸红、心慌、胸闷等。

“没喝酒,我不喝酒!”梁女士边咳边说。马医生又问:“吃过含酒精的药吗?比如藿香正气水?”梁女士摇头,拿出药盒:“就吃了这些。”

马医生见她嘴唇发绀,立刻让护士带她进抢救室,接上高流量吸氧。梁女士吸了氧,稍微舒服点,但仍觉憋气。马医生拿起听诊器,检查双肺,脸色一变:“左侧呼吸音几乎没有!赶紧拍胸片,排除气胸!”


气胸:肺表面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压迫肺组织,导致肺萎陷。症状包括突发胸痛气促、咳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听诊可发现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马医生让护士联系影像科,紧急拍床旁胸片,并调高氧流量。他对梁女士说:“别紧张,躺着别动,问题不大。”转身对老陈说:“很可能是气胸,左侧肺可能破了,气体压迫肺,导致缺氧。再晚来几分钟,可能有生命危险!”

老陈吓得腿软:“就咳嗽,怎么肺破了?”马医生解释:“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肺破裂,也可能是肺先破了引发咳嗽。现在得确认,准备胸腔闭式引流。”


自发性气胸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7-18例,男性多见,但女性也可因肺大泡或剧烈咳嗽诱发。未经治疗的严重气胸死亡率可达10-20%。

床旁胸片很快完成。马医生一看,果不其然:左侧肺几乎全黑,无肺纹理,提示左侧气胸。他自言自语:“左侧呼吸音没了,胸片也证实了,100%是气胸!”

他转向梁女士:“你左侧肺破了,气体压迫肺,导致缺氧。必须做胸腔闭式引流,放出气体,让肺复张。”梁女士吓得瞪大眼睛:“肺破了?怪不得咳得那么厉害,胸痛得要命!”


胸腔闭式引流:通过插入胸腔导管,连接水封瓶,排出胸膜腔气体,恢复肺膨胀。适用于中重度气胸,成功率高达90%以上。

马医生边准备穿刺,边安慰:“你来得及时,问题能解决。”他心里却暗自庆幸:幸好没把胸闷药物过敏双硫仑反应,否则就误大事了。他想起诊所医生的处理,暗暗摇头:连听诊都没做,差点害人!


气胸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听诊胸片可达95%以上。诊所因设备有限,易忽视气胸等急症,导致误诊率约20-30%。

梁女士签了病重通知书,躺在抢救床上,心率120次/分,血氧饱和度仅92%,远低于正常(99-100%)。马医生戴上无菌手套,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熟练地插入胸腔穿刺针。针头刚进胸腔,“噗”的一声,气体涌出,连接的水封瓶冒出连串气泡。

梁女士瞬间感觉轻松,胸闷缓解,呼吸顺畅。几分钟后,心率降至89次/分,血氧饱和度升至100%。她长舒一口气:“马医生,你这针救了我一命!不痛,还舒服了!”


血氧饱和度:反映血液携氧能力,正常为95-100%。气胸导致肺萎陷,吸氧量减少,血氧下降。胸腔闭式引流可迅速恢复肺功能,缓解缺氧。

马医生擦了擦汗,后背都湿透了。他对老陈说:“她暂时脱离危险,但要转呼吸内科住院,查清气胸原因,可能需要几天恢复。”

老陈百思不解:“好好的肺怎么破了?”马医生解释:“有些人天生肺脆弱,或有肺大泡,剧烈咳嗽可能导致破裂。长期吸烟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也容易引发。你妻子不吸烟,可能是自发性气胸,需做胸部CT查原因。”


自发性气胸中,约50%患者有肺大泡,剧烈咳嗽、气压变化等可诱发破裂。女性患者中,10-1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需进一步检查。

梁女士转入呼吸内科,接受进一步治疗。胸部CT显示左侧肺仍有少量积气,但已明显复张。医生发现她肺部有几个微小肺大泡,可能是咳嗽诱发的破裂点。此外,考虑到她正值经期,医生还怀疑是否与胸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一种罕见情况,可能导致经期相关气胸。


肺大泡:肺组织异常薄弱,形成气囊,易在咳嗽、用力时破裂。胸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胸膜,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肺表面,诱发气胸,女性患者中约5%与此相关。

梁女士住院一周,胸腔引流管逐渐减少气体,最终拔除。复查胸片显示肺完全复张,血氧饱和度稳定。她感慨:“没想到咳嗽能咳出这么大麻烦!以后再也不拖了!”

医生叮嘱:“气胸可能复发,平时避免剧烈咳嗽,感冒要早治。定期复查胸部CT,监控肺大泡。若有胸痛、气促,立刻就医!”

梁女士的经历让人唏嘘:一个看似普通的咳嗽,差点酿成大祸。诊所医生的失误在于忽视听诊胸片,一味开抗生素和止咳药,延误了气胸的诊断。而梁女士的及时就医,抓住了救命的“黄金时间”。


气胸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胸痛气促、干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若伴嘴唇发绀、大汗淋漓,需立即就医。胸片是确诊金标准,简单快捷。轻度气胸可自行吸收,重度需胸腔闭式引流。普通人记住一点:胸痛胸闷莫忽视,拍片听诊保平安。


气胸的误诊率在基层医疗机构高达20-30%,主要因缺乏听诊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就医可将严重气胸的死亡率从20%降至5%以下。

梁女士从干咳气胸,从诊所的误诊到医院的救命一针,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健康无小事,任何异常症状都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诊所的便捷不能代替医院的严谨,听诊和胸片是发现气胸的利器。愿每个人都能学会倾听身体,及时就医,远离危险。

来源:虞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