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传承地|(汝州)白佛寺略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1:48 1

摘要:白佛寺(少林禅寺下院),是双郭楼村及汝州一带演武练拳文化现象之主要发端处,即为少林武术传承地。坐落于古汝州城东北乡刘家里,今位于汝州城东九里许,“林(州)桐(柏)高速”引线路北,在双郭楼村与曹庄村交界之地。寺内现存明清碑刻三通,余者全部建筑皆为近年新建。

▲近年复建后的白佛寺(原大门及广场位置今已成麦田)
白佛寺(少林禅寺下院),是双郭楼村及汝州一带演武练拳文化现象之主要发端处,即为少林武术传承地。坐落于古汝州城东北乡刘家里,今位于汝州城东九里许,“林(州)桐(柏)高速”引线路北,在双郭楼村与曹庄村交界之地。寺内现存明清碑刻三通,余者全部建筑皆为近年新建。▲近年复建后的白佛寺前大殿观之寰宇,白佛寺坐北朝南,面历汝水,后倚嵩少(嵩山少室山),东抵峨眉夜雨,西迎风穴胜境,而白佛寺围在其间,尽纳诸山之锺秀气,诚为汝州城东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佛教传播圣地。▲今已破旧不堪的白佛寺后大院

迄于今,关于该寺始建年代,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称始建于唐开皇、贞观(627— 649年)年间(此说见于明代碑刻);其二谓始建于唐太和、庚寅年间,即827—874年(此说见于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其后历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0年)、正统四年(1439年)、弘治九年(1496年)、嘉靖三年(1524年),延续至清道光三年(1823年)、光绪元年(1875年)等多次修缮。

▲如今已倒落在地的三通明清旧碑

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党第十三军一部驻扎汝州一带,以阻碍日寇进攻、修建防御工事为由,将白佛寺全部殿宇、其他建筑、设施及碑刻等尽皆损毁。1998年、2005年、2007年、2013年,近二十年间,在双郭楼庙委会负责人张古姣及其成员邓欠花、郭老黑、郭右仓引领下,募集资金修缮或原地重建大小有别、风格各异之殿宇房屋,并重塑诸神祇金身,以方便方圆附近、十里八乡之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祭祀。

▲明《重修白佛禪寺地藏殿記》、清《重金中佛殿神像记》碑

据守寺人郭卷听(69岁)所言:现今寺院,乃于白佛寺遗址上重新修建而成,占地面积四亩有余,先后建成殿宇及其他房屋近四十余间,诸殿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佛”“无声老母”“中王爷”“包公爷”“地藏菩萨”“老君爷”等神祇塑像。因初期未作长远规划,故从当前观之,建筑布局略显杂乱。近年,于寺院东墙外,发现一深埋地下之大型赑屃碑础,由此可知原寺院规模远大于现今。至于具体大出多少,因年深日久,包括白佛寺的历史由来等,已无从知晓。

▲散落在地面的柱础等石器构件

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载:“白佛寺,在刘家里,唐太和、庚寅建。明正德至今屡次重修,俱有碑记。”现存三通碑刻分别是: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由少林禅寺住白佛寺高僧,即“少林禅寺曹洞正宗24代嗣祖沙门”(注:少林禅寺方丈释永信,系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潁川清轩子释玉堂撰写的《重修白佛禪寺地藏殿記》(全文略);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汝州业儒(儒学学者)武杰撰写的《重金中佛殿神像记》(全文略)和清光绪元年(1875年)《囗囗祖师、药王、阎王、广生诸殿及周围垣墉前后门囗暨白佛寺后大殿碑记》。尤其是清道光年《重金中佛殿神像记》载:“余舌耕兹寺,见其(指白佛寺高僧释心燝)于家务也,克勤克俭于佛事也,囗讽诵于众僧也,或教以演武,或教以修文;于四方之疾病也,赔施药膏疾去疾归。……”

▲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对白佛寺、双郭楼的记载

由此足证:#瞭望2025#双郭楼演武练拳之风,于明嘉靖年间(

来源:小瑞的篮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