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境,社会办中医的路在何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10:23 2

摘要:政策收紧、竞争加剧、信任危机……近年来,社会办中医机构在看似蓬勃的中医热潮中,实则步履维艰。一面是政策对中药饮片利润空间的压缩,一面是公立医院服务升级后的竞争加剧,再加上公众对民营中医的刻板印象,不少从业者感慨:“中医的春天来了,但我们的春天在哪?”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陈涛 撰稿 | 佩兰

政策收紧、竞争加剧、信任危机……近年来,社会办中医机构在看似蓬勃的中医热潮中,实则步履维艰。一面是政策对中药饮片利润空间的压缩,一面是公立医院服务升级后的竞争加剧,再加上公众对民营中医的刻板印象,不少从业者感慨:“中医的春天来了,但我们的春天在哪?”

在这场生存与发展的博弈中,北京东城中医医院作为一家成立二十余年的纯中医机构,用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破局之道:以名医沉淀技术,以专科打造口碑,以初心赢得信任。

五大困境倒逼生存模式重构

尽管中医药政策红利频出,但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副院长陈涛坦言,当前行业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01

中药饮片阳光采购冲击利润空间

民营机构依赖中药差价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通过技术升级与服务创新开辟新收入来源,成为生存关键。

02

公立医院“内卷”挤压生存空间

公立医院在服务、宣传上的投入加大,据陈涛分享,某公立三甲医院,不仅挂号机多,且每台挂号机还配了两名学生志愿者提供便民服务,与此同时,公立医院凭借医保覆盖与公信力优势,分流大量患者。社会办中医机构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必须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

03

民营标签下的信任危机

因为部分机构过度商业化导致行业信任受损,目前百姓看待民营医院这个角色,始终戴着“有色眼镜”,重建口碑需要长期坚持公益属性。例如东城中医医院每年开展200余场义诊,用行动证明“医者初心”。

04

专家资源“双刃剑效应”凸显

名医IP虽能短期引流,但过度依赖导致机构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旦专家离开,机构可能面临技术断层。东城中医医院通过工作室制度沉淀诊疗体系,但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方案,仍是行业共性难题。

05

大健康转型的定位困惑

中医在“治未病”领域优势明显,但公众健康意识仍待培育。陈涛指出:“多数人仍将中医视为‘治病备选’,而非健康管理首选。”如何平衡医疗刚需与大健康的长线布局,是行业共同面对的定位困境。

生存根基:名医、珍药与专科建设的破局价值

面对困境,陈涛认为社会办中医需回归核心竞争力——名医、珍药与专科专病。对此,东城中医医院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名医之聚:从“坐诊”到“扎根”

从“汇聚”到“学术传承”,正如陈涛所言:“专家是共享资源,但学术传承可以扎根机构。”目前,东城中医医院建立32个国家名老中医以及省市级名老中医的工作室,系统整理专家经验方,开发了20余种独具特色的经验方,将个人智慧转化为机构资产。这有利于支撑医院的品牌和学术建设,以及医疗体系的建设。

珍药之路:从源头筑牢信任基石

“若中药疗效不行,中医再厉害也无用”,中药可以说是筑牢全产业链的信任基石,需要从源头严控,据陈涛分享,东城中医医院建立之初,就同步建立了医药公司,在安徽亳州自建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与药厂,实现“从田间到药房”全程可控。并且实现了工艺升级,煎药流程高于行业标准,例如泡药时间延长至1.5小时,以最大化药效。这种对“药”的极致追求,既重塑患者信任,也为应对利润压缩提供缓冲——通过代煎药、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开辟新收入。

专科之建:垂直领域的“拳头产品”

综合性医院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东城中医医院作为综合性中医院,构建“6+6+3”专科发展模式,即六大核心专科、六个特色专病专科及三家分院。与此同时,医院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推动专家经验体系化传承,并通过人才梯队建设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强化专科核心竞争力。

全产业链布局 构建生态闭环

东城中医医院形成覆盖“种植—制药—诊疗—衍生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上游:布局药材种植基地、自建药厂与物流中心,严控质量;中游:依托医院及分院提供诊疗服务,延伸至药膳食疗、健康管理等大健康领域;下游:开发院内制剂、中医药文创产品,与央视等媒体合作推广文化,并自主开发互联网医院系统,打造中医药文旅基地。这一闭环不仅强化质量控制,更通过大健康服务拓宽营收渠道。

战略转型:六大关键转变方向

谈到机遇和困境,陈涛认为社会办中医应该做的六个转变。

01

从“卖药挣快钱”转向长线经营

面对中药饮片阳光采购政策压缩利润空间的挑战,转型核心在于开发中医适宜技术与特色方剂,如针灸、推拿及名医经验方,将其沉淀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需强化自有人才储备,避免过度依赖名医专家导致的抗风险短板。

02

从“拼市场投入”转向拼服务与内涵

减少广告投放,聚焦服务质量。例如通过各分院之间的服务比赛,以此来互相推进服务理念和服务的质量。

03

从“综合医院”转向专科专病

探求深度而不是广度,集中资源打造垂直领域的拳头产品,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强化品牌认知, 这些对于很多面积不大,或者体量不大的中医馆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思路。

04

从“医疗”延伸至大健康

医疗与大健康存在本质差异,不过近年来疫情催生了全民健康意识觉醒,也使得中医优势领域——膏方养生、药膳食疗等“治未病”场景需求攀升。据相关信息显示,北京医疗收入中中医仅占5%(民营机构更不足0.25%),正凸显大健康转型的潜力:用中医特色抢占健康管理赛道,将“信中医”转化为“用中医”的消费习惯。

05

从“寻找患者”转向培养用户

通过文化传播培育潜在客群。例如,与教育机构合作推广中医药知识,“从娃娃抓起”培养中医认同感,将公众对中医的信任转化为机构的长线客源。

06

经营者从“做买卖”转向“做事业”

中医的本质是济世救人,而非单纯盈利。经营者的转变在意识形态里,达到“合法逐利”与“守正创新”的平衡。

社会办中医的出路不在于与公立医院“硬碰硬”,也不在于追逐风口,而在于回归医疗本质——用疗效说话,用文化立足,用初心致远。

“宁愿架上药生尘,但愿天下人无病”,这不仅是医者情怀,更是生存智慧。当一家医院将患者利益置于利润之上时,信任与口碑自会成为最坚固的护城河。未来的中医行业,唯守正创新者,方能穿越周期,生生不息。

I 版权声明

来源:健康医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