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子腹泻,诊断结肠癌,医生:超过40岁,这项检查记得要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11:48 2

摘要:40岁的赵女士,本该是家庭幸福、事业正盛的年纪,却因为一场持续数月的腹泻,被推向了生命的悬崖边。从“吃坏肚子”到结肠癌晚期,再到命悬一线的肠梗阻和感染性休克,她的故事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提醒我们:小症状可能藏着大危机。花10分钟读完这篇科普,或许能在关键时刻

生命如同一场未知的旅程,稍不留神,可能就会偏离轨道。

40岁的赵女士,本该是家庭幸福、事业正盛的年纪,却因为一场持续数月的腹泻,被推向了生命的悬崖边。从“吃坏肚子”到结肠癌晚期,再到命悬一线的肠梗阻感染性休克,她的故事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提醒我们:小症状可能藏着大危机。花10分钟读完这篇科普,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你或家人一命。

40岁的赵女士,是一名普通白领,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身体还算硬朗。三个月前,她开始不明原因地腹泻,一天跑厕所七八次,有时甚至十多次。起初,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买了些整肠丸,吃了几天却毫无效果,该拉还是拉。后来,她发现大便变得异常,像羊粪一样,颗粒状,细长条,偶尔还带着点血丝,甚至伴有轻微的腹痛。

“可能是肠胃炎吧?”赵女士自我安慰。她试着调整饮食,少吃辛辣油腻,可症状依然没有好转。丈夫看不下去了,催促道:“这都三个月了,不对劲,得去医院看看!”赵女士有些不情愿,觉得去医院太麻烦,但拗不过丈夫的坚持,勉强去了本地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

在消化内科,接诊的王医生听完赵女士的描述,眉头一皱:“大便性状改变便频增加,还带血丝,这可不是简单的肠胃炎。”他直言不讳:“得做结肠镜,排除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可能。”

结肠癌?这三个字像一记重锤,砸得赵女士心凉了半截。她强装镇定,颤声问:“会不会是别的病?比如痔疮?”王医生点头:“当然,痔疮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甚至肠结核都可能引起类似症状。但恶性肿瘤是最需要优先排除的,因为它最凶险。”

赵女士一听要做结肠镜,本能地抗拒:“能不能先吃点药试试?”她不是怕检查的疼痛,而是害怕确诊的结果。丈夫在一旁劝道:“医生也是为了你好,先查清楚再说,说不定没事!”王医生态度有些强硬:“不想查就拿药回家,但别后悔!”这句话虽不中听,却点醒了赵女士。她咬咬牙,同意了检查。

为了保证结肠镜检查效果,赵女士需要服泻药清肠,24小时内禁食。她脸色苍白地走进内镜室,像是要上断头台。丈夫握着她的手安慰:“不就是个检查吗?我在外面等你,没事的!”

检查过程并不复杂,约20分钟就结束了。内镜医生却神色凝重,对丈夫说:“结肠里有个肿块,高度怀疑是结肠癌,但具体诊断要等病理活检结果。”丈夫听后如遭雷击,双腿发软。他强忍震惊,等赵女士从麻醉中清醒后,轻声安慰:“还没确诊,别怕,等病理结果出来再说。”

三天后,病理报告无情地确认:结肠癌,腺癌类型。赵女士瘫坐在凳子上,泪水夺眶而出。她才40岁,女儿刚上小学,生活刚刚步入正轨,怎么就摊上了这要命的病?丈夫强忍悲痛,握着她的手说:“别怕,我们去找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一定有办法!”

赵女士一家迅速转到省城最好的肿瘤专科医院,挂了消化道肿瘤专家的号。专家详细分析了她的病情,建议先进行化疗,控制肿瘤进展。然而,就在准备化疗前,赵女士的身体再次拉响警报。

她开始感到腹痛加重,几天没有排便,肚子逐渐鼓胀,像吹气球一样。肿瘤科医生立刻请来胃肠外科会诊。外科医生检查后皱眉:“很可能是肠梗阻,得赶紧做CT确认。”

CT结果显示,赵女士的结肠内有一个明显肿块,导致肠道狭窄,大便无法通过,堆积在肠道内,形成了肠梗阻。更糟的是,CT还发现肝脏转移灶,这意味着她的结肠癌已是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外科医生轻轻按压赵女士的腹部,她痛得尖叫起来。医生叹气:“这是急性腹膜炎的表现,肠道可能已经穿孔了,必须紧急手术。”他向家属解释:“现在手术不是为了治愈癌症,而是要解除肠梗阻,清除腹腔感染,尽量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但风险很高,术中或术后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赵女士的丈夫眼眶泛红,手抖着签下手术同意书。他哽咽道:“医生,求你们救救她,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外科医生打开赵女士的腹腔,景象触目惊心:结肠处有一个巨大的癌肿,部分肠管严重狭窄,粪便和液体完全无法通过。腹腔内满是粪水脓液,部分肠段已经穿孔坏死,散发着恶臭。

医生迅速切除癌肿和坏死肠段,为避免进一步梗阻,进行了结肠造瘘术,将肠内容物引流到体外的造瘘袋。手术中,赵女士的血压一度下降,麻醉医生紧急使用升压药和大量补液,才勉强稳住生命体征。

手术持续了4个多小时,总算顺利完成。医生反复冲洗腹腔,确认无明显出血后关腹。赵女士被送往ICU,腹部插着几根引流管和两个造瘘口。护士们看着这位年轻的患者,忍不住叹息:“才40岁,这辈子就得跟造瘘袋相伴,太可怜了。”

主刀医生却冷静地说:“能活下来再说吧,术后感染控制不住,可能过不了这一关。”

术后第一天,赵女士的病情急转直下。感染性休克让她的血压一再崩溃,ICU医生用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才勉强维持生命体征。她的尿量极少,仅100毫升,提示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医生果断建议血液净化治疗,通过类似透析的方式清除体内毒素,减轻炎症。

赵女士的丈夫守在ICU门口,双眼布满血丝。他对医生说:“我家不是有钱人,但为了她,砸锅卖铁我也愿意!自费药、进口药,只要有用,都用!”他的真情流露,让ICU医生动容。

为了维持血压,ICU团队在短时间内给赵女士输入了5000毫升液体,相当于人体全部血容量的量。奇迹终于出现:第二天,赵女士的血压逐渐稳定,肾上腺素成功撤除,尿量也开始恢复。医生趁热打铁,启动血液净化,进一步清除炎症因子。

三天后,赵女士成功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虽然腹部仍挂着造瘘袋,但她的生命体征稳定,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丈夫喜极而泣:“医生,谢谢你们!她能活着出来,我已经知足了!”

赵女士的经历让人唏嘘。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它的“狡猾”在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误认为是“肠胃炎”或“痔疮”。以下是结肠癌的常见信号:

大便习惯改变

便频增加便秘腹泻交替。

大便变细、呈“羊粪状”或带血丝黏液

腹部不适

隐痛、胀气,位置不固定。

严重时出现肠梗阻,表现为腹胀、停止排便、剧烈腹痛。

全身症状

贫血乏力体重下降,尤其在肿瘤进展时。

肝转移可能导致黄疸、腹水。

赵女士的腹泻便血持续三个月,却被她忽视,直到肠梗阻和腹膜炎出现,才暴露了癌症的真面目。如果她早一个月做结肠镜,或许能发现早期肿瘤,通过手术获得治愈机会。

结肠镜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肠道,必要时取活检,能明确病变性质。医生强烈建议: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家族有消化道肿瘤史者,应每3-5年做一次结肠镜。有便血腹泻便秘超过1个月者,需尽早就医。早期结肠癌手术治愈率可达90%以上,晚期却不足20%健康饮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红肉、加工肉类。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减少肥胖风险。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饮酒是结肠癌的“帮凶”。定期体检:40岁后定期筛查,防患于未然。

赵女士的故事,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从腹泻结肠癌晚期,从肠梗阻到感染性休克,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幸好,医生的专业和家人的坚持,让她从死亡线上被拉回。但更大的遗憾是,如果她早点重视症状、及时检查,或许就能改写结局。

健康无小事,症状需重视。当你发现大便异常、腹痛反复,别用“吃坏肚子”安慰自己。结肠镜虽不舒服,却可能是救命的“钥匙”。愿赵女士的经历,点醒每一个忽视身体信号的人。40岁后,记得做结肠镜,别让拖延偷走你的健康和未来。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临床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