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5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场聚焦海上安全的高级别辩论会上,中美交锋成为全球焦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大使,以"安理会不是讨论南海问题的合适场所"开场,对美国代表的无端指责展开雷霆反击,这场外交博弈背后,是大国对海洋秩序主导权的激烈争夺。
当地时间5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场聚焦海上安全的高级别辩论会上,中美交锋成为全球焦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大使,以"安理会不是讨论南海问题的合适场所"开场,对美国代表的无端指责展开雷霆反击,这场外交博弈背后,是大国对海洋秩序主导权的激烈争夺。
一、直击要害:耿爽四连驳斥撕开美式霸权真面目
在美方代表将南海问题强行塞入"海上安全"议题后,耿爽逐条亮剑:
1. 军事化铁证如山: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名,2023年累计出动1000余架次侦察机抵近南海侦察,仅过去一年就在南海开展700多次军事巡逻。这种"炮舰外交"导致南海成为全球军事化程度最高的海域之一。
2. 仲裁案废纸一张: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本质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仲裁庭越权管辖领土主权争议,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核心原则,中方从一开始就拒绝承认这一非法裁决。
3. 中国东盟合作实效: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菲建立海上紧急事态沟通机制,中越完成北部湾划界,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着南海80%以上海域的和平稳定。
4. 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美方在台海问题上的"切香肠"战术,与其在南海的军事挑衅形成战略联动。耿爽的严正提醒,直指美国在涉华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二、美式逻辑的荒诞性:霸权思维下的安全悖论
美国代表的发言暴露出其海洋霸权的三大矛盾:
- 言行严重分裂:一边指责他国"军事化",一边在菲律宾新增4处军事基地,与日澳开展联合夺岛演练;一边声称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一边拒绝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为全球唯一未批准该公约的海洋大国。
- 安全观本末倒置:将南海问题政治化、军事化,实质是为其"印太战略"服务。美军舰机高频度抵近侦察,才是制造海空意外事件的最大隐患。
- 国际信誉破产: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以合作替代对抗"时,美国却在安理会公开挑动阵营对立。这种与国际社会主流声音的格格不入,印证了其"海洋霸权"的孤立本质。
三、中国方案: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耿爽在会上提出的"四点倡议",为破解海洋治理困局提供了中国智慧:
1. 理念革新:摒弃零和博弈,以共商共建共享精神推进海洋治理。中国与东盟建立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机制,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
2. 法治基石:坚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核心地位,反对选择性适用国际法。针对美国频繁炒作的"航行自由",中方明确主张各国依国际法享有的航行自由应与沿岸国主权安全相平衡。
3. 安全合作:在亚丁湾护航、打击海上犯罪等领域,中国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截至2024年,中国海军已完成1500余批次护航任务,安全护送6800余艘中外船舶。
4. 可持续发展:通过"蓝色伙伴关系"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科研、环保等领域合作。中马联合开展的珊瑚礁修复项目,已在南海建成人工礁体2000余座。
四、国际社会的正义之声
耿爽的发言得到广泛支持:
- 东盟立场鲜明:印尼代表指出,南海问题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对话解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强调《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重要性。
- 发展中国家共鸣:巴西代表赞赏中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这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海洋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 西方阵营裂痕:欧盟代表虽未直接点名,但呼吁"避免将海洋问题政治化",与美国形成微妙反差。法国学者指出,美国的单边行动正在削弱安理会权威。
这场交锋揭示出国际秩序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是延续"强权即公理"的旧逻辑,还是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秩序?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以合作共赢推动发展,才是实现海洋长治久安的人间正道。当美国的炮舰在南海激起千层浪时,中国正与东盟国家一道,在波涛深处播撒和平的种子。未来的海洋治理,不应由霸权的号角主导,而应回响着命运与共的合奏曲。
来源:特点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