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埋奇石,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1:15 1

摘要:最初,它并没有引起大家特别的关注。2000年《文物世界》第6期刊载了一篇名为《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的文章,引起了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原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刘建军的注意,从而惊动了佛教考古专家罗炤先生。罗先生的造访与权威认定,使这块1400余年的石刻身价倍增。

文物名:昙始造像石

尺寸:长48.5厘米、宽43厘米、高32厘米

时代:北齐

藏宝地:晋城博物馆

讲述者:杜帅怡

当青灰色的石灰岩石,脱去冰冷与坚硬,注入人类的情感,石头便有了灵魂。在晋城博物馆,就有一块被视为镇馆之宝的“石头”。

石头不语,述说着1400多年前,一群人的信仰之路。让我们随着晋城博物馆杜帅怡的讲解,来听一段石头的故事。

▲昙始造像石 北齐

青莲寺地基下居然隐藏北齐造像

这块石头,并不起眼,以至于它曾一度沉睡在晋城市千年名刹青莲寺的地基之下,直到1996年,青莲寺大雄宝殿复原修缮,它才被发现。

最初,它并没有引起大家特别的关注。2000年《文物世界》第6期刊载了一篇名为《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的文章,引起了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原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刘建军的注意,从而惊动了佛教考古专家罗炤先生。罗先生的造访与权威认定,使这块1400余年的石刻身价倍增。

这块石头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杜帅怡介绍,它最终被确认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佛教密宗实物。

这通石刻正面雕刻有细腻的浮雕佛像,且有文字纪年,清晰给出这块造像石的完工时间,即大齐乾明元年,也就是北齐废帝高殷在位的公元560年,距今整整1465年了。这块石刻正面有一小碑,碑面刻有铭文,内容为:“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二月癸未朔八日庚寅,/藏阴寺比丘昙始/共道俗五十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今得成就,上/为皇帝陛下,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入萨婆若海。”7行63个字,明确地记载了1400多年前,发生在古藏阴寺的一件佛事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做何事,讲得明明白白。

关于藏阴寺,今已无存。不过,在青莲寺所藏碑刻《大金泽州硖石山福岩禅院记》中,记载了这座古寺曾经的存在。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青莲寺,寺额咸通八年所赐也。寺之东五里,古藏阴寺,即北齐昙始禅师之所建也。”,提到了藏阴寺与昙始禅师,这通大齐乾明元年的石刻正是藏阴寺之物,为昙始禅师所造,石刻的来历也有了明确的出处。

昙始禅师和藏阴寺,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石刻四面全有雕刻,正面为剔地起突,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了佛龛、螭首、赑屃驮碑等一佛二菩萨,极具特色。在仅一尺见方的平面上,正中是赑屃驮碑,碑首两侧的螭龙装饰具有浓厚的北朝风格。碑首上部有一佛龛,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佛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碑之两侧,为了实现画面协调完整,分别雕刻了一个与石刻几乎同高的胁侍菩萨。据刘建军先生研究考证,雕刻的内容是《大方等陀罗尼经》中十二梦王的故事。

这块石刻虽然不完整,体量并不大,但是涵盖的信息量确非常重要。《大方等陀罗尼经》是印度大乘佛教密宗经典,主要讲述的是修行、供养、礼拜、持戒、忏悔等密咒经典,而“十二梦王”是该经宣讲忏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正因此,认定这通石刻是早期密教的历史文物。

一个禅师的辉煌时代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在南北朝时期进入空前的发展阶段,从十六国时代起,北方佛教与南方佛教便各有侧重,北朝以注重坐禅、造像诵经为特点。

昙始禅师生活的北齐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佛法十分推崇,佛教思想得以大力倡导。当时北齐人口大约两千万,其境内,僧尼人口便占到了二百万人,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于了宗教支出。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时代,昙始禅师与众道俗捐资雕刻佛像便十分自然了。

昙始造像石所刻的内容来自于《大方等陀罗尼经》,这部经的翻译时间大约在401年至417年,是北凉僧人法众所译,在敦煌壁画以及僧人抄写的经书中,都发现过这部经,可见这部经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甚深。

从后世遗存的资料中,关于昙始禅师的记载甚为稀少,已经很难还原出这位禅师的更多细节,但是在青莲寺保存的一些碑文中,可以知道昙始禅师曾经在藏阴寺时收了一位小沙弥,法号“慧远”,史称“净影慧远”或“小慧远”(以别于在庐山结舍讲经的东晋高僧慧远)。

就是这位小慧远,后来修建了青莲寺。

千年前,那些没有名姓的石匠们,在一块块青灰色的石头上仔细雕琢着,他们心怀崇敬,又满怀慈悲,在冰冷的石头里注满了希望、悲悯和博爱。一块块普通的石头,最终变成一个个独立的精神存在,穿越千年,闪现出熠熠光芒。

▲晋城博物馆

图源:晋城博物馆

审核|吕国俊

来源:山西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