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数新增130万!医生提醒:艾滋病的有5个症状,并不难发现

B站影视 2024-12-18 10:53 1

摘要:“医生,我最近总是发烧,浑身无力,脖子上还长了个包,会不会是得了什么大病?”

“医生,我最近总是发烧,浑身无力,脖子上还长了个包,会不会是得了什么大病?”

“张先生,你这症状有多久了?”

“有两三个月了吧,吃药也不见好……网上说会不会和艾滋病有关?”

我的心一紧,进一步问道:

“你有没有高危行为,比如不安全性行为,或者接触过不明血液?”

张先生低下头,声音有些颤抖:

“……去年有一次没做好措施。”

我叹了口气:

“艾滋病的确可能会出现类似症状。别害怕,我们先抽血检查一下。”

这样的对话在我的诊室上演。

许多人因为恐惧、不了解,拖延了艾滋病的早期筛查,等到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其实,艾滋病早期有5个常见症状,并不难发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艾滋病的真相,及早防治,远离恐慌!

根据最新数据,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130万艾滋病病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缺乏对艾滋病的认知,或侥幸心理导致的感染。

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不安全性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占比高达85%以上。

血液传播:比如共用针具、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

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分娩或母乳传染给孩子。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存在。

许多人因不了解艾滋病的早期症状,拖延了筛查和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艾滋病感染早期(急性期)常表现为持续低热或反复发烧,体温通常在37.5°C-38.5°C之间,伴随浑身乏力、出汗,甚至夜间盗汗。

这种发烧往往没有明确原因,吃退烧药效果也不好。

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建议尽早筛查艾滋病病毒(HIV)。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是艾滋病早期的常见表现之一。

这些淋巴结通常不痛不痒,按压有弹性,但长时间不会消退。

如果发现多个部位的淋巴结持续肿大,且无明显原因,应尽早就医排查。

不少感染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甚至超过10次,呈现水样或黏液状,并伴有腹部隐痛。

这种腹泻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更久。

普通肠胃炎通常会在几天内缓解,而艾滋病引起的腹泻通常较顽固,吃止泻药效果不佳。

艾滋病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皮肤或口腔容易出现反复的疱疹感染或白斑,比如带状疱疹、口腔溃疡、鹅口疮等。

这些病症往往久治不愈,或者反复发作。

如果疱疹或白斑超过两周未愈,尤其伴随其他症状,务必尽早检查。

早期感染者常感觉浑身无力、疲惫不堪

即使没有剧烈活动也会感到疲劳,甚至出现体重无缘无故快速下降的情况(通常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

两天后,张先生的检查结果出来了,确诊为HIV阳性。

幸运的是,他发现得早,病毒尚未攻击他的免疫系统。

我对他说:

“张先生,您现在的病情处于‘急性期’,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完全可以将病毒抑制在极低水平,不仅能维持正常生活,还能延长寿命。”

张先生松了口气:

“还好听了您的建议,早检查早治疗。

要是一直拖着,我真怕后果更严重。”

答案是:可以!

艾滋病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的抗病毒治疗,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健康生活。

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水平降到检测不到的程度。

保护免疫系统:防止免疫细胞(CD4细胞)进一步受损。

减少传播风险:病毒被抑制后,传染性几乎为零。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坚持服药:每天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检查病毒载量和免疫功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饮食、作息、心理调节,提高免疫力。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普通接触(比如握手、拥抱、共餐)不会传播HIV。

只要我们做到“早检测、早预防、早治疗”,完全可以避免恐惧和歧视。

如何预防艾滋病?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侣。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远离高风险行为。

母婴阻断:孕期、分娩、哺乳期间,母婴阻断治疗可降低感染风险至2%以下。

定期检测:高危行为后尽早做HIV抗体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张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高危行为,一定要及时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艾滋病的5个早期症状并不难发现,只要我们细心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避免感染。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的症状和真相,远离歧视与恐慌,关注健康,从每个人做起!

来源:中医张瑜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