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儿,女,10岁,130 cm,26 kg。因 “发现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3年”入院。患儿于6月龄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未进行特殊治疗,仅规律随访。3年前被发现患有脊柱侧弯,约10°,自此开始注射诺西
(长多麻醉学知识点)
珍稀动物保护日
珍爱动物 人人有责
珍稀动物保护日
珍爱动物 人人有责
患儿,女,10岁,130 cm,26 kg。因 “发现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3年”入院。患儿于6月龄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未进行特殊治疗,仅规律随访。3年前被发现患有脊柱侧弯,约10°,自此开始注射诺西那生钠。1年前复查侧弯加重至42°,采用支具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随后侧弯进展至90°。患儿夜间无需机械通气,然而监测SpO2最低为91%。既往史无特殊,家族史方面,患儿的二姐为SMA患者,大姐正常。查体显示,生命体征稳定,乘坐轮椅入院。腰背部存在后凸畸形,亚当前屈试验呈阳性,四肢关节挛缩,肘关节活动范围为30°~140°,上下肢肌力约为2~3 级。无牛奶咖啡斑,无蜘蛛指趾,椎旁无压痛。术前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胸腰段向右侧凸,上端椎为T4 ,下端椎为L4,脊柱侧弯柯布(Cobb)夹角约105°,佩戴支具后约为93°。颈椎向左侧凸,上端椎为C2 ,下端椎为T4,Cobb 夹角约76°,佩戴支具后约66°。术前胸部CT显示脊柱侧弯畸形,伴椎体旋转,胸廓形态失常。胸腰段向右侧凸,颈椎向左侧凸,部分椎体旋转畸形,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图1)。肺功能检查显示,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数值的24.5%,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数值的25.2%,FEV1/FVC 88.49%,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66.1%。诊断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脊髓性肌萎缩Ⅱ型。拟行 “后路脊柱侧弯截骨矫形椎板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患儿入室后,于右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HR 60次/分,BP 100/60 mmHg, SpO298%。面罩充分吸氧去氮后,予以芬太尼20 μg,靶控输注丙泊酚3.5 μg/ml、利多卡因20 m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在可视喉镜下置入内径为6.0 mm的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FiO2 45%,VT350 ml,RR 11次/分,呼吸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5 cmH2O。随后行右侧桡动脉穿刺有创动脉压监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维持BIS 40~60,体温36~37 ℃。启动加温毯,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自体血液回输设备。术中泵注瑞芬太尼0.15~0.2 μg·kg-1·min-1、丙泊酚3.0~3.5 μg/ml、右美托咪定 1 μg·kg-1·h-1维持麻醉,加用氨甲环酸以降低出血风险,负荷剂量10 mg/kg,维持剂量 2 mg·kg-1·h-1。神经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s)基本正常,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双侧下肢与术前相同。整个手术期间未使用肌松药,术中BP 80~100/50~60 mmHg,在保持器官灌注同时适度控制性降压,维持MAP 65~75 mmHg。患儿在术后3 h开始渗血明显,BP最低可达75/40 mmHg,予间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0.2~0.5 μg·kg-1·min-1,监测动脉血气,pH 7.33,PaO2 164 mmHg,PaCO2 45 mmHg,K+4.6 mmol/L,Na+136 mmol/L,Ca2+1.26 mmol/L,Hct 22%,Glu 6.1 mmol/L,Hb 85 g/L, Lac 2.0 mmol/L,FiO245%。根据血气、HR、BP、脉压变异率(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PPV)补充血容量,并控制PPV+ 4.2 mmol/L,Na+ 137 mmol/L,Ca2+1.2 mmol/L,Hct 25%,Glu 6.1 mmol/L,Hb 109 g/L, Lac 2.3 mmol/L,FiO245%。术后第2天拔除气管导管,第3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5天,患儿出现腹胀、肺炎、胸腔积液等情况,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持续正压通气,HR 90次/分,BP 90/65 mmHg, SpO2 98%,FiO2讨论 SM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进行性肢体肌肉无力、萎缩和严重的脊柱侧弯,是儿童最常见的隐性遗传致死性疾病之一SMA脊柱侧弯患者麻醉管理目前并未见基于循证医学共识或指南,由于其病情复杂,手术时间长且创伤大,麻醉管理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SMA 患者麻醉管理其核心是优化麻醉方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1)术前多学科会诊。重点评估患儿的心肺功能状态及气道情况。该患儿因胸廓畸形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同时颈椎运动及张口受限可能引发困难气道,仍需备用纤维支气管引导下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2)合理选择麻醉药物。药物的残余效应、疼痛应激以及术后代谢需求增加,均易诱发急性呼吸衰竭,增加机械呼吸支持风险。该患儿在非肌松插管全凭静脉麻醉,避免了对肌松药的高敏问题,降低了吸入麻醉药引发恶性高热的风险。此外,短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在确保麻醉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呼吸功能的影响。(3)完善术中监测与肺通气保护。术中需进行全面监测,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BIS、体温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脊髓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据报道,重脊柱侧弯伴 SMA患者术后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34.6%、19.2%、23.1%,术后入住ICU率为26%[2]。该患儿术中采用小潮气量、适当呼吸末正压,术后带管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过渡等个性化肺通气保护策略,同时加强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工作。(4)合理的输血方案。鉴于脊柱侧弯手术出血风险较高,合理的输血方案对于维持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生理稳定至关重要。术前充分备用血制品,及时启动自体血回输装置,对术中流失的血液进行收集、过滤、洗涤和浓缩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不仅可以减少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还能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实时监测血气分析,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维持内环境稳定。(5)疼痛管理策略。多节段胸腰椎脊柱侧弯术后的疼痛管理,至今仍是一大难题。多模式镇痛被推荐用于促进术后加速康复。该患儿在手术结束时,局部注射了罗哌卡因3 mg/kg。术后镇痛药物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此外,还可选择在外科医师直视下,放置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导管,以实施连续ESP阻滞;或者选择采用连续多孔导管的胸腰椎背支神经阻滞(thoracolumbar dorsal ramus nerve block, TDRN)[3]。这些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的舒适度。综上所述,对于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合并 SMA Ⅱ型的患儿接受后路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建议优先采用非肌松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前进行多学科会诊,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和合理的输血方案,并注意加强术后监测以及使用多模式镇痛方案。
参考文献略。
DOI:10.12089/jca.2025.04.024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